他們或是煽動當地民眾抵制外地商人,或是利用各種潛規則,給外地商人的經營設置重重障礙,再或者干脆進行人身威脅,不許其在當地售賣。
這絕非大明獨有的個例。
在整個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幾千年以來,類似的情況普遍存在。
如同毒瘤一般侵蝕著商業的健康發展。
面對這種狀況,外地商人即便選擇上告官府,往往也難以得到解決。
地方官府出于各種復雜的考量,往往只能采取和稀泥的方式,草草了事。
能保護好外地商人的人身安全,就算是盡職盡責了。
指望他們保護外地商人的商業利益,很多時候,都是行不通的。
久而久之,外地商人便再也不敢,也不愿踏入該縣售賣鐵鍋。
當地百姓也因此錯失了購買物美價廉商品的機會。
這種情況,甚至一直到后世現代社會,在某些領域中,都還依稀存在。
直到網絡時代來臨,網購普及,以及網絡曝光等影響下,才真正走向衰落。
但倘若由朝廷出面成立百貨公司,情況便截然不同。
朝廷的公司,當然不怕這些地方保護勢力的刁難與阻撓!
雖然大明百貨公司直屬中央,可地方官府也不敢不保護百貨公司。
那些人也不會蠢到公然與朝廷為敵。
他們既沒有這樣的膽量,也沒有這樣的本事。
他們只敢欺侮外地的商人,欺侮到朝廷的頭上,那就是嫌命長了。
就算他們心中再不滿,也只能打落牙往肚子里吞。
在商品采購和運輸方面,大明百貨公司同樣占盡優勢。
普通商人在運輸商品時,還時刻需要擔心貨物的安全問題,防范強盜土匪的劫掠,應對各種意外狀況。
大明百貨公司則無需為此擔憂。
有朝廷撐腰,沒有人敢隨意動。
更何況,大規模運輸所形成的規模效應,能夠顯著降低運輸成本,這更是普通商人難以企及的。
此前,朱允熥一直未曾下令設立大明百貨公司,是因為他覺得可供售賣的商品種類與數量都還有限。
工廠的生產能力尚且不足,生產的商品的品類不夠豐富,數量也難以滿足構建一個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大型百貨公司的需求。
若是僅靠單一商品的售賣,根本無法支撐起起龐大的銷售渠道與運營規模。
經營管理起來也會困難重重,難以實現預期的效益。
而如今,隨著工業的迅猛發展,各類工廠不斷涌現,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海外貿易也正逐步展開,豐富了商品的來源渠道。
至此,設立大明百貨公司的時機終于成熟了。
有了大明百貨公司,工廠里生產出來的產品能直銷給老百姓。
大明工業化的好處,將惠及每一個百姓。
工業化的進程,也將因此而進一步提升。
其他的柴米油鹽醬和茶等日常生活所需之物,也會列入大明百貨公司的采購清單,并跟著一起銷售。
朝廷對經濟的控制能力,將大大加強。
必要的時候,大明朝廷也能利用大明百貨公司對商品的價格進行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