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得出的結果顯示,今年的糧食產量預計較去年將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增長(隨著新數學知識的廣泛普及,百分數早已被人們熟練運用)。
這一精確的數據,相較于地方官員上報的含糊其辭的“豐收”二字,無疑更具震撼力。
就連朱允熥聽聞此消息,都不禁有些難以置信。
短短一年時間,糧食產量怎可能提升如此之多?
但大明科學院和京師大學的科研及統計人員,皆堅定的表示自己的研究和統計過程嚴謹無誤,不存在任何問題。
并且,他們還給出了合理解釋。
其中最為關鍵的幾點在于,此前朝廷推行的“減租”政策,極大的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水利設施的大規模修建,確保了農田灌溉;價格低廉的鐵器工具得以廣泛使用,提高了耕種效率;朝廷鼓勵墾荒的政策,促使耕種面積進一步擴大;
但無論如何,這個增長數字實在是令人驚嘆。
不過,朝廷中的官員們,雖然心中滿是欣喜,對此卻并不感到太過意外。
在這個農業技術還非常落后的時代,糧食產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天吃飯。
豐年與災年的糧食產量,相差一倍甚至更多都實屬正常。
這與后世現代社會在各種高科技加持下,每年糧食產量整體穩定,產量波動極小,有著天壤之別。
只不過,今年這個“豐年”,與其說是“天賜”,倒不是如說朱允熥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結果。
但皇帝乃是天子,皇帝帶來的豐收,也是上天的厚賜。
豐年的到來,無疑是百姓之福,更為社稷之幸。
由于新開墾的田地依例暫不納稅,故而朝廷收繳的“稅糧”數額,與往昔相較并無顯著變化。
然而,此前朝廷大力興建糧倉,并積極收購民間糧食,促使百姓踴躍將自家儲糧輸送至國庫。
在這個豐收之年,各大糧倉皆被糧食填滿,那堆積如山的谷物,仿若一座座金色的小山。
好在新建的糧倉本就專為大規模儲糧而精心設計,倉廩寬敞,容量極大,縱然糧食海量,依舊能夠盡數容納。
往昔每逢大豐收,糧食價格必定如斷崖般暴跌,令農戶苦不堪言。
但今年情況卻大不相同,朝廷推行“保護性收購”政策,對于農民手中的糧食,來者不拒,有多少收多少。
如此一來,糧食價格穩穩保持在合理區間,未出現太大的波動,農戶們也得以安心。
不僅如此,來自倭國和南洋諸國的糧食,更是正一船接一船的源源不斷的運往大明。
這些進口糧食在申城和金陵的口岸堆積如山。
盡管大明國內糧食已然豐收,朱允熥卻并未因此停止糧食進口的步伐。
在他心中,大明的糧食問題依舊嚴峻,糧食產量尚未穩定,抵御天災的能力仍然十分薄弱。
唯有大規模儲糧,同時持續興建水利設施,逐步實現更多田地的旱澇保收,才能讓他心中安穩,不再為糧食之事憂心忡忡。
年關漸近,藍玉、朱壽和張輔終于率領遠征大軍凱旋,浩浩蕩蕩的返回金陵城。
不過,歸來的并非是全部的遠征軍,他們僅帶回了兩旅新軍。
尚有眾多將士,依舊駐守在廣袤的草原以及女真三部,肩負著保衛邊疆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