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船長約十五丈,寬約三丈有余。
船身全部由鋼鐵鑄就,涂刷著大明科學院新近研發的防銹油漆,在日光的照耀下,綻放出奪目的光芒,似是在無聲地彰顯著大明的科技力量。
歷經數年發展,大明的風帆戰艦已然迭代更新了數代。
一艘普通的風帆戰艦之上,滿布著各式各樣的風帆,硬帆、軟帆,橫帆、縱帆,相互交織。
支撐風帆的桅桿林立,控制風帆的繩索如蛛網般縱橫交錯,與連接繩索的大小滑輪一起,將整個船身甲板上方裝點得滿滿當當,呈現出一種極致繁復的科學美感。
正因如此,風帆戰艦不得不將大炮安置于甲板之下的船艙之中,畢竟甲板上方已無任何空間可供布置大炮。
然而,眼前的這艘鐵甲船卻別具一格,船身之上不見任何船帆的蹤影,外觀整潔干凈,返璞歸真。
驅動它前行的,既非傳統的風帆,亦非人力劃槳,而是依靠蒸汽機帶動螺旋槳運轉。
這艘鐵甲船凝聚著無數科研人員與能工巧匠的心血,乃是當下大明最先進造船技術與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
回想起朱高煦此前搗鼓出的蒸汽船,不過是強行拼湊的產物,在實際使用中毫無價值。
但這艘鐵甲船截然不同,它堪稱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新船只。
藍玉一登上船,便如同好奇的孩童般,這兒摸摸,那兒敲敲,眼神中滿是驚嘆與新奇。
他難以相信眼前所見,不禁脫口而出:“這竟真的全是用鋼鐵打造的?鐵船究竟是如何浮在水面上的呢?”
在這個時代,雖說眾人早已知曉浮力的原理,可大多只是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像藍玉這般粗人更是如此。
就連當初這艘鐵甲船剛開始建造時,眾多工匠心中也滿是疑慮。
木頭能浮于水面,這是天經地義之事,然而用鋼鐵打造的船,真的不會沉入水底嗎?
若不是朱允熥早有指示,且那些深諳原理的科研人員信心滿滿,這建造工程恐怕早就半途而廢了。
畢竟,對于這個時代的普通工匠而言,光是聽聞要用鐵造船,便會覺得提出這想法的人怕不是個瘋子。
聽到藍玉的疑問,朱能和張輔等人也紛紛投來好奇的目光,眼中滿是探尋之意。
朱允熥見狀,不禁哈哈大笑。
隨后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起浮力的原理。
這幾人皆是極為聰慧之人,只是此前從未往這方面深入思考,此刻經朱允熥一番講解,瞬間便恍然大悟。
藍玉滿臉贊嘆,感慨道:“也唯有陛下這般驚世天才,方能構思出如此神奇絕妙之物。”
朱允熥嘴角微微上揚,浮現一抹淡淡的笑意,算是默認了藍玉這一番恭維之詞。
而后,領著他們幾人朝著船只下方的蒸汽機室走去。
此時,蒸汽機室內,船工們正有條不紊地燒鍋爐,為船舶的正式啟航做著準備。
這艘鐵甲船配備了兩臺各五十馬力的蒸汽機。
如此配置,是為了確保在其中一臺出現故障時,另一臺仍能摧動船只繼續前行。
蒸汽機室內,齒輪密密麻麻,層層疊疊。
正是借助這些齒輪,蒸汽機得以與外部的螺旋槳相連。
蒸汽機作為純粹的機械產物,相較于后世化繁為簡的內燃機和電動機,單從機械聯動的角度,至少乍看之下,其機械結構更為復雜。
尤其是這種用于驅動船舶的蒸汽機,比起尋常用于抽水的蒸汽機,更是繁復得多,每一處構造、每一個零件,都彰顯著大明工匠們的高超技藝與科研人員的智慧結晶。
藍玉、朱能、張輔以及一眾將領,皆被眼前景象驚得呆若木雞。
這復雜精妙的蒸汽機,宛如一座神秘莫測的機械迷宮,給他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強烈沖擊。
朱能雙眼瞪得如同銅鈴,滿是震撼之色,驚嘆道:“好家伙,這些玩意兒可比龍虎山道士開壇作法畫符還要復雜得多!那些符咒雖說玄之又玄,可跟這實打實擺在眼前的精妙機械相比,簡直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