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倭國,在百姓心中是遙不可及的異邦。
唐時鑒真大師六渡東瀛的傳奇故事,早已在民間流傳千百年。
那段九死一生的經歷深入人心,讓人們以為前往倭國需耗費數年光陰,歷經重重劫難,稍有不慎便可能魂斷異鄉。
直到海禁解除,朝廷大刀闊斧開辟航線,世人才驚覺,原來通往倭國的旅途竟如此便捷。
乘一艘堅固的商船,風順時不過六七日,稍慢也不過十余日,便能安然抵達。
至于近在咫尺的臺灣,往來更是便捷異常,宛如走親訪友般輕松自在。
不過,當目光轉向更為遙遠的大洋彼岸,民間的情緒卻如裂帛般一分為二,涇渭分明。
南洋之地,在那些曾偷偷摸摸遠渡重洋、又僥幸歸來的冒險者口中,仿若危機四伏的魔窟。
那片陌生海域,不僅考驗著肉體的耐力,更是對心志的無盡折磨。
一趟往返,須歷經風浪的顛簸、疾病的侵襲,以及那無處不在的孤獨與恐懼。
歸來之人無不形容憔悴,談及經歷時仍心有余悸。
幸而,隨著朝廷大軍南征,這條通往南洋的航道被徹底打通,并日漸穩固。
越來越多的商賈與冒險者踏上征程,絡繹不絕。
他們帶回了寶貴的經驗,摸索出了應對風浪與疾病的法門,使得航線愈發安全可靠。
如今,南洋已漸漸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禁地,而是逐漸化作一片充滿機遇的沃土。
市井間,關于南洋的傳聞不再只有兇險與苦難,而是多了幾分對財富與榮耀的憧憬。
百姓們圍坐茶肆,言談間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亦有對未來的熱望。
這一切翻天覆地的變化,皆源于朱允熥的雄心壯志。
他親率新軍,威震四海,一舉踏平倭國,肅清海患,為大明開辟了四通八達的海上通途。
南洋航線亦是如此。曾經危機四伏的南洋海域,在朝廷大軍的護航下,變得愈發平穩。
如今,商賈與冒險者川流不息,航路日漸成熟,昔日的恐懼已化作對財富與機遇的熱切向往。
然而,對于那更為遙遠、僅在朝廷邸報與《大明日報》中描繪的“新大陸”,民間卻鮮有人敢于親身前往探訪。
至少,市井之間從未流傳過任何確鑿的見聞,只有那些語焉不詳的傳言,帶著幾分神秘與未知的色彩,勾起人們的好奇,卻也令人望而卻步。
橫渡太平洋,在后世或許不過是尋常航程,但在這個既無衛星指引、又無氣象預報的年代,風險之大,遠超常人想象。
雖說歷史上鄭和曾七下南洋,屢次平安歸來,似有天命庇護,可如今朱允熥為他規劃的航線,卻與史書上的南洋之旅大相徑庭。
跨越浩瀚太平洋,直抵新大陸,途中風浪之兇險、航程之漫長,皆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鄭和遲遲未歸,更讓朱允熥心頭蒙上了一層陰影,憂慮如潮水般暗暗涌動。
只是,身為九五之尊,他深知自己的喜怒哀樂足以影響朝野上下,絕不可輕易流露半分不安。
朱允熥將擔憂深埋心底,面上始終保持帝王的從容與威嚴。
此刻驟聞鄭和歸來的喜訊,他心弦猛地一震,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才猛地一躍而起。
鄭和的歸來,是不是意味著那橫跨太平洋、連接新大陸的漫長航線,也已徹底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