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深諳“水至清則無魚”的古訓。
他雖與朱元璋一般,對貪官污吏痛心疾首,對那些以權謀私之徒深惡痛絕,卻也洞悉人性的幽微,明白人類的欲望,不可能鏟除。
世上可有那等一心為公、兩袖清風,寧愿自己清貧至死、饑寒交迫,也要為朝廷鞠躬盡瘁,為百姓謀福祉的官員?
答案是肯定的。
確有這樣的人存在!
然而,如此高風亮節之士,終究是鳳毛麟角,寥若晨星。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這才是蕓蕓眾生的大多數。
官員也不例外。
高薪能否孕育出廉潔奉公的官員?
答案是不一定。
若無嚴密的制度約束,即便給予再優厚的俸祿,貪婪之心只會愈發膨脹。
人心之欲,恰如無底之淵,永無饜足之時。
但高薪不能養廉,太低的低薪卻一定會是滋生貪腐的溫床。
正如生計無著,走投無路的百姓會自尋生路一樣。
官員若被逼至囊中羞澀、衣食無著的境地,必然也會尋找以權謀私的路。
允許勛貴功臣組建私人雇傭軍團出海,是賦予他們追逐財富的權利,也是意在培植一批新興的利益階層。
只有當這群人因海外征戰而獲利豐厚,大明的出海大計方能如車行坦途,持續推進下去。
至于藍玉所憂慮的,有人或借大明海軍在海外建立軍事要塞、征討異邦之機,暗中為自家軍團謀利等行為,本來就是朱允熥默許的策略。
他反而希望這些勛貴能夠巧妙地“搭乘便車”,借助朝廷的軍事力量為自家鋪路。
若他們完全置身事外,不沾半點軍方之力,那么,當其他勢力對朝廷大海出征反對之時,這些人或許會袖手旁觀,置身事外。
更有甚者,他們自己都會暗中反對朝廷的海外征戰。
這對大明稱雄全球的宏圖偉業,無疑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按朱允熥的設想,海外的財富,就是由這些勛貴與軍團去瓜分。
而那些追隨軍團出海的底層兵卒,那些出身貧寒、為生計奔波的普通人,在冒著生命危險加入成為兵卒之后,也能從中分得一杯羹。
朝廷自也從中抽取應得之利。
各方皆有所獲,彼此相輔相成,這才是他所追求的局面。
至于是否有人借朝廷之力、倚仗海軍之威為自己謀利,朱允熥并不在意。
若嚴令禁止一切“便車”之舉,斷絕所有倚仗官方力量的途徑,大明的出海國策必將舉步維艱,難以推行。
相反,寬容以待,方能激勵眾人齊心協力。
況且,真正的財富源泉,在于依托海外豐饒的資源與廣闊的市場,為大明的工業化進程鋪就坦途。
屆時,大明的經濟必將如鷹擊長空,扶搖直上,那才是真正的“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