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聞言,微微頷首,心中泛起一絲暖意。
這番話,勾起了他往昔的回憶。
當年身為云游僧人,化緣四方,他也曾飽嘗人間冷暖。
惡霸放狗驅趕的屈辱歷歷在目。
但更多的是那些樸實百姓的善意。
他們敞開柴門,拿出家中僅有的粗糧供他果腹,不求回報。
行腳商賈或走方匠人,同樣如此,鮮少投宿酒肆客棧,多借宿于鄉民家中,以手藝或勞作作為報償。
補鍋匠為農戶修繕炊具,織布人幫著紡線,而老朱,則是靠和尚的看家本領,以念經祈福、驅邪鎮宅來答謝鄉民的收留。
在那個年代,鄉間銀兩稀罕,尋常百姓也無法分辨銀兩的成色,一般人家中也沒能精準秤銀子的秤。
銅錢倒是都有一些。
但鄉下之地,用錢遠不及以物易物,或用勞動交換更普遍,可孩童攔著過路行商討要紅包賞錢的,卻是從來沒有之事。
“今時不同往日嘍!”一位老者嘆息著,語氣中帶著幾分感慨與唏噓:“自從新皇登基,推行新政,天下氣象煥然一新。”
“如今這世道,一切向錢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啊!”
朱元璋心頭微微一震,問道:“此話何意?兩位老丈以為,如今朝廷的國策究竟是好是壞?”
“好,自然是極好的!”左側的老者尚未開口,右側那位須發皆白的老人便搶先道:“不說別的,單論賦稅與田租,較之從前,真是天壤之別。”
“想當年,我家租了地主二十畝薄田,起早貪黑,揮汗如雨,可一年收成,十之七八都得交田租和賦稅。”
“剩下那點糧食,勉強糊口而已。”
“若是豐年,尚能讓一家老小填飽肚子,日子雖苦,也還能過。”
他聲音低沉了幾分,帶著一絲喑啞:“可若遇上災年,那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糧食不夠,餓得人頭暈眼花,只能咬牙硬撐。”
“凡是能吃的東西,甭管是樹皮還是草根,都會用來填肚子。”
“小老兒能活到這把年紀,半是命硬,半靠祖上積德,著實不易!”他自嘲一笑。
另一老者接過話頭:“自從當今陛下掌政……不,早在他還是太孫殿下監國時,朝廷便設立了田地租賃管理機構,嚴令天下地主不得收取超過三成的租子。”
“如此一來,百姓的擔子頓時輕了大半。”
“待陛下登基后,更是大刀闊斧推行新政,不僅再度減免賦稅,還將地主的田產由官府統一管理。”
“如今的田租,低得讓人不敢相信,日子越來越有了盼頭。”
他言語間滿是感慨,眼中閃動著對新政的由衷贊許。
他說這里時,停頓片刻,似是勾起了思緒,另一位便順勢接話:“若論陛下最大的德政,莫過于盡免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