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就在眾人神經緊繃、幾欲臨界之時,那些“匪寇”卻在逼近至數十步的距離后,忽然沒有繼續發起沖鋒,而是策馬環繞,圍而不攻。
他們迅速分散列陣,在馬背上拉弓搭箭,擺出即將射擊的姿勢。
這是草原騎兵最傳統,也最擅長的經典戰術,即游騎馳射。
當年成吉思汗憑借這一戰術,率領鐵騎縱橫歐亞,威震寰宇。
其精髓便是,以高超的騎射術遠距離襲擾,避免與敵軍硬碰硬,最大限度發揮草原騎兵速度與靈活的優勢。
所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退我進,敵逃我追”。
眼前這群來襲的騎兵顯然也是熟練騎射之輩,他們沒有選擇與使團陣地正面交鋒。
而是在外圍游走盤旋,準備遠距離施放箭雨。
每一輪箭矢襲來后,便迅速撤出,隨即再次發起新一輪攻擊。
如此反復,宛如風箏之線牽制敵人,使對方疲于應付,卻無法還手。
此等戰術,不僅能不斷削弱敵軍的有生力量,更能在心理上徹底擊垮對方的斗志。
馬兵來去如風,而防守方缺乏有效反擊的手段,既打不到他們,也追不上,便只能仰天長嘆,苦苦支撐。
正是這簡單卻極其有效的策略,使得草原騎兵能以數百之眾,生生拖垮上萬大軍,甚至自身傷亡仍微乎其微。
此刻,這批對大明使團發動襲擊的“匪寇”,正是馬哈麻麾下的部隊。
馬哈麻早已暗藏殺心,欲將大明使團一網打盡,繼而將責任推諉于其親哥哥沙米查干,使對方蒙冤背鍋,永無翻身之日。
故而,馬哈麻借著“入沙漠狩獵”的幌子,率兵繞道而行,長途奔襲,終于趕在沙米查干與大明使團見面之前,令手下將士扮作是“天山盜”,搶先一步對大明使團發起了突襲。
馬哈麻的家族,也就是如今統治東察合臺汗國的皇族,正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直系后裔。
對于草原騎兵慣用的“放風箏”戰術,他們比世上任何人都更加熟稔透徹,幾乎銘刻進了血脈之中。
因此,當馬哈麻見到大明使團以馬車圍成防線,穩扎穩打地擺出防御陣形之后,便毫不遲疑地改變策略,立刻命令部下停止正面沖鋒,轉而采用游擊騎射的方式,圍而不攻,用騎射之術,反復擾敵。
不得不說,馬哈麻雖性格偏于剛猛,偶有有勇無謀之嫌,但在軍陣謀略方面卻也頗有心得。
他此刻采取的戰術,從戰場角度看,的確是最穩妥,最有效的方式。
別失八里的騎兵,個個都出生于草原,從小便與馬為伴、與弓為友。
三歲學騎馬,六歲便能開弓射箭。
他們的騎射技藝,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生活本能,是與草原風雪共生共存的結果。
與中原士兵相比,這種自幼浸潤的技藝,遠非后天訓練可比。
中原兵卒,多是在成年之后才入伍受訓。
哪怕日夜操練三五年,也難以與自小就在馬背上成長的人抗衡。
這其中的差距,不是一時半刻的努力就能彌補的。
兩者之間,根本沒有可比性。
草原騎兵在疾馳中拉弓射箭,不僅準頭極高,射程也遠超常人。
他們憑借高機動與遠程攻擊的優勢,常常能以一敵十。
尤其在采取“放風箏”戰術時,更是屢試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