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六部一眾高官噤若寒蟬,皇帝這意思很明顯了,要處理工部郎中。
此時誰也不敢替工部郎中說話,這是他自己找不自在啊,無論如何蔚王也是皇帝的親兒子,眾所周知弘治皇帝很疼他的二兒子。
你若是站理,那也就罷了,可你現在不站理啊!
蔚王讓內宮監太監去你工部,無論如何你也該當核實一下,這并不費多少工夫,可這點小事你都不屑于去做,那現在皇上清算你也罪有應得。
雖然弘治皇帝并沒有點名說要處理工部郎中,但今日這番話已經給明了態度。
曾鑒知道該怎么做,作為工部一把手,這點城府工部尚書還是有的。
劉健勸弘治皇帝道:“皇上勿要因此事置氣,此農具利國利民,首要當推廣于民間,先就北平試點,然后推廣到兩京十三省。”
弘治皇帝點點頭:“閣老老持謀國,此事便交由閣老全權負責,務使兩京十三省百姓受惠。”
“遵旨!”
沉思片刻,弘治皇帝又開口道:“方才閣老也說了,此物利國利民當重賞。”
幾名高官心中一咯噔,現在蔚王還小,已經備受寵溺,就是不知皇上要怎么賞賜了。
“蔚王尚且年幼,但成年后始終要去就藩。”
“朕便賜其就藩于昌平,以為嘉獎,不知諸卿以為如何?”
昌平……那不就是在京師嗎?自太祖始,諸藩不得滯京,無要事不得擅離藩地,這些都是祖訓明文規定。
你現在要打破皇明祖訓的規則,多少有些于禮法不合。
以劉健為首的內閣立刻反駁弘治皇帝道:“皇上,此事萬萬不可!蔚王卻立大功,但諸藩不得于京就藩乃祖訓。”
“若此口子于弘治一朝開后,未來帝王皆如此效仿,諸皇子子嗣皆于京師腳下就藩,未必不會引起皇室子嗣相互內斗,乃使兄弟鬩墻,釀制大亂,請皇上三思。”
劉健說完后,眾人立刻紛紛附和。
其實劉健也沒說錯,就比如清朝就出現九龍奪嫡這些反目成仇的現象,最后讓皇室子嗣相互殘殺。
但弘治皇帝卻道:“諸如太宗朝,漢王便于朝中就職,歷史有跡可循,有何不可?”
劉健拱手道:“請皇上三思!”
一眾高官全部拱手開口道:“請皇上三思。”
很顯然今天他們不想和弘治皇帝就此事辯駁,他們都是大明諸司最高長官,不會明面上和弘治皇帝撕破臉面,現在這個局面無論文官還是皇帝都很滿意,是一種前所未有之平衡,臣僚不會更進一步,皇帝也不會步步相逼。
如果此時打破了這種微妙的平衡,對文官來說并非一件好事。
他們可以不出頭,但他們卻可以讓手下屬官出手勸諫皇上。
因此今日他們才不愿意就蔚王是否可以于京就藩而多做辯駁,只是誰都知道這事兒絕對不會這么輕易平息,雙方肯定會有一方需要退步,但主戰場不該是這里。
弘治皇帝也不繼續多說,只是揮手道:“諸卿先回去辦公吧。”
這場召見本是一件好事,最后卻不歡而散。
……
工部。
工部郎中王本和在衙署內焦急的等待,起初他還不覺得有什么,可今天內閣六部諸高官全部跟著皇上去了萬歲山,這不免讓王郎中心里忐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