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十二年來勵精圖治,日夜不歇,為這個國家操碎了心,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日后大明的一切將與他們再也沒有任何瓜葛。
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大明,安好!
奉天殿上,百官噤若寒蟬。
弘治皇帝沉聲開口,道:“國不可一日無內閣,內閣不可一日無首輔。”
“擢升李東陽為內閣首輔。”
“遷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焦芳入閣,同調兵部尚書馬文升為吏部尚書。”
“遷戶部左侍郎劉大夏為兵部尚書。”
“戶部左侍郎位高權重,當廷議決定人選。”
一條條調任命令,有條不紊的從弘治皇帝口中說出,這一刻,李東陽全部都明白了。
弘治皇帝早就做好了準備,以最快的方式在內閣、吏部高官離職而去后,做好了備用人選。
換言之,今日即便劉健等人不請命請辭,弘治皇帝恐怕都會要做這樣的人事命令調整。
在這場斗爭中,弘治皇帝從來都不是在被動接招,他早就想好了一切對策,就等著劉閣老等人出招。
也就是說,關于朱厚煒封王就藩的問題,實際在今日之后,就已經被定下了,留在朝中的人不會再反對弘治皇帝,反對他的已經全部被清理出了中樞隊伍。
那么以倫文敘為首的官吏,他內閣首輔李東陽勢必要附和弘治皇帝簽發貶職流放奏疏,將這群人全部下放地方。
這條人事貶職的遷調命令一旦下放,李東陽將會遭到更多的謾罵聲。
當初劉健讓他忍辱負重留在內閣,李東陽就已經做好了抉擇。走的人或許會落得一個好名聲,可留下的人無疑將會更加痛苦。
可作為人臣,大明的江山社稷不能不去考慮,他有責任守護這個國家,寒窗苦讀那么多年,立志報答皇恩,報答國家。
奉天殿朝會在秋雨中落幕,明日中秋,百官休沐。
在朝會散去之后,吏部那邊的調令便發了下來,正在家中養病的倫文敘等新科進士就這么悄然的被趕出北平。
第一批乾清宮跪伏請命的三十多個人,幾乎全部被流放到地方,一個沒有留下。
第二批于午門外跪伏請命的一百多個人,在得知內閣首輔、次輔和吏部尚書請辭后,他們便自動的離開了午門,都不需要東廠的人去驅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如果說第一批官吏還帶著些許真誠,那么第二批官吏完全就是為了博取名聲的偽君子之流。
他們所求不過只是為了一個好名聲,為了能融入上層官吏圈子,一旦嗅到危險將至,他們再也不會傻到繼續呆呆的跪在午門外請命,尤其得知弘治皇帝一口氣貶了三十多名官吏,更讓他們知道這場投資與回報是極其不對等的,那么誰還會傻乎乎的在午門外跪著博個好名聲呢?
數十年寒窗苦讀,好不容易考上科考成為大明的一員官吏,為此丟了官位,誰都能權衡其中利弊。
于是這群人走個過場后,自覺的離開了午門,各自回到自己衙署,默契的都當做今天無事發生,活脫脫跳梁之小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