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宮。
朱厚煒已經從大哥那知曉了外廷的政事。
只是他想不通父皇究竟在做什么。
父皇此前教導過他們,天子一言九鼎,即便決策錯誤,也要貫徹到底,因為天子從來不會錯。
可現在他竟一反常態。
倫文敘這群人被貶,絕不會是弘治皇帝頭腦一熱做出的決定,不過十幾名翰林而已,流放便流放了。
為什么現在父皇卻又要召他們回來呢?
朱厚煒實在想不通弘治皇帝的用意,但要說父皇沒有目的又絕對不可能。
而且這場和文官集團的斗爭中,父皇明明勝利了,為什么現在還沒有給我改封昌平王?
除非這件事在父皇看來,還沒有結束!
可是那么高官和年輕的官僚全部被貶,各司已經嚴重缺乏人才,父皇做的已經夠了,再繼續下去,大明朝真就沒有治國之人了。
朱厚煒百思不得其解,索性也就不去想那么多了,靜觀其變,看看父皇究竟在謀劃什么。
……
弘治十二年八月二十日,才離開京師沒多久的倫文敘等翰林官全部被召回京師,官復原職。
李東陽的名聲雖然在前段時間于文官群體中有些不太好,很多人譴責他,但畢竟李東陽有底蘊,作為茶陵詩派的代表人,李東陽有很多簇擁者,又加上這次的事,讓李東陽名聲逐漸轉好起來。
洪鐘更是因為一封奏書,在文官群體中名望抵達高峰。
只是李東陽一直奇怪一件事,弘治皇帝做了這么多,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蔚王就藩昌平。
為什么現在還沒下旨?
明明他已經勝利了,還在等什么?一股不安的預感總是在李東陽心頭縈繞。
帝心難測啊!
八月二十三日,翰林院修撰倫文敘入乾清宮覲見皇上,繼續祈求弘治皇帝放棄封蔚王于昌平。
弘治皇帝并未理會。
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又三名翰林院庶吉士入乾清宮覲見弘治皇帝,依舊沒有取得成效。
李東陽越來越覺得事情有些不妙。
此前弘治皇帝是不準許這群翰林入乾清宮的,為什么現在又準許了?
雖然在外人看來弘治皇帝這是對文官的妥協讓步,但李東陽始終不那么認為。
明明弘治皇帝在流放倫文敘等人后,可以直接封朱厚煒為昌平王,這么好的時機他沒下旨,那他在等待什么?
八月二十六日晚,翰林院庶吉士趙時默正在和同僚商議明日入宮請柬之事。
趙時默是弘治九年的進士,此前就隨倫文敘等人一同于午門外跪伏逼宮,在這次事件中,作為主要發起者之一,趙時默如今重返翰林,名望瞬間高漲。
然而弘治皇帝雖然將他們召回,但依舊沒放棄封朱厚煒為昌平王的想法,這不免讓趙時默很是氣憤。
又加上這兩日翰林們紛紛勸諫,弘治皇帝卻依舊不聽,于是趙時默準備了充足的奏疏和歷代書籍,打算明日入宮給弘治皇帝講經筵的時候,好好勸諫弘治皇帝。
等翰林院所有人下旨后,趙時默將明日經筵書本整齊放在書桌上,然后從容離開翰林院。
東廠幾名番子此時小心翼翼進了翰林院,用備用鑰匙打開了翰林院值廬,找到趙時默的書籍,將書籍中間掏空,然后將一柄不大的匕首放入其中,然后小心離開翰林院。
……
乾清宮,梁敏急促走來,找到弘治皇帝,開口道:“皇爺,一切都準備妥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