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被刺殺,此事實在太嚴重,整個紫禁城都開始戒嚴。
負責乾清宮安全的士卒自千戶以上誅殺三人。
趙時默剝奪進士身份,其家眷全部流放廣西。
李東陽祈求刑部復查此事,弘治皇帝準許,可現在人已經死了,即便刑部假手進來查,恐怕也難查出什么原因。
禮部主事張璁立刻上奏彈劾都察院右都御史洪鐘,言洪鐘有舉薦連帶之罪,當治其罪。
在張璁上奏后,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陳玉也緊隨其后上奏,彈劾右都御史洪鐘。
弘治皇帝當即下令,貶都察院右都御史洪鐘為貴州布政司右參政。
內閣。
李東陽已經沉浸在震撼之中,和他料想的一樣,皇上是要對付都察院右都御史洪鐘。
可這代價未免太大了吧!
一個翰林院庶吉士,三名乾清宮高級武官,就這么被殺,僅僅只是換來貶洪鐘去貴州?
何必非要如此?
還是說皇上也順帶想給翰林院那群人一個警示?
李東陽神色很是復雜,可事已至此,此事恐怕要蓋棺定論,盡管刑部已經假手進來開始審查,但最后肯定會無疾而終。
現在弘治皇帝贏了,無論從什么方面來看,都是徹底的贏了。
一封圣旨從中宮發出來,這是關于封朱厚煒就藩地為昌平的圣旨,圣旨發出來后,無論是內閣六部還是翰林院,都沒有人在持反對意見,也沒有人在繼續上書反駁弘治皇帝。
此前李東陽就覺得這件事還沒有結束,原來到這里,才是弘治皇帝的全盤計劃。
當初主謀反對給蔚王封地昌平的人,只有全部都拔出了,弘治皇帝才會徹底安心。
劉健、謝遷、倪岳、屠滽、洪鐘,五名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吏,一時間全部黯然離開大明的權力中樞。
整個內閣六部進行了全面的調整。
內閣班子成員是李東陽和焦芳,同時焦芳還兼禮部尚書職。
吏部從屠滽調整到了馬文升。
兵部提拔了劉大廈上位。
刑部、戶部、工部三堂沒有調整,在反對朱厚煒這件事上,這三個衙署的官吏并沒有沖鋒陷陣。
翰林院死了一名庶吉士,也算是給整個翰林院一種無聲的威懾,且翰林院的人才班子全部重新回到職位上,并沒有動刀,維持了朝廷的穩定。
這分明就是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弘治皇帝以最厲害的手段,維持了大明朝廷現有的平靜安寧,并沒有給北疆胡虜一點機會。
任何朝廷的政變,都會引起外敵的注意力,他們會趁著大明朝廷內部不穩,國家運轉效率低下,從而進行入侵,如此一來,無論是輜重還是糧草,中樞都未必能調得動給邊境,無疑是攻打大明的最好機會。
但弘治皇帝并沒有給到外敵這種機會,這不由讓李東陽深深佩服弘治皇帝的手段。
如果說在這前十二年,他們都覺得弘治皇帝是任人拿捏的綿羊,但現在李東陽才幡然醒悟,此前的那個天子君王,只是想表現出這一面給你看到。
真正能御極控制朝堂十二年還能帶著朝堂走向強盛的帝王,真就是那么好拿捏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