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太平盛世啊,只要執政者沒有足夠能力掌控,國家很快就會陷入亂象。
文臣們錯了嗎?其實也沒有,他們為了扳倒劉瑾,為了心中所謂的正義,為了被劉瑾貶低流放的數十名官吏做主,這有什么錯?
他們有自己的堅持,想開創堯舜的清明,這是他們歷來的理想,可人心是復雜的,利益也是錯綜的,哪還會有遠古時期古人的那么淳樸,那么心思簡單呢?
可你說他們做對了,也不對,為了扳倒他們認為的奸佞,他們可以不擇手段,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只是歷史不會讓你看到這些骯臟的東西罷了。
口上誰不是忠君愛國為萬民請命,為萬世開太平。可實際卻是,百姓在他們眼中,真的如螻蟻草芥,殘酷點說,從來都是如此。
張養浩的人生覺悟,道明了一切,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么執政者又做對了嗎?也不是,為了保住劉瑾,所做的事其實也無異樣。
政治上從來沒有所謂的對錯,天下蕓蕓眾生,皆是棋盤上的黑白棋子,只是進一步和退一步的區別罷了!
生在天家,身不由己啊!
“父皇……我現在真的開始明白你小時候對我說的一切,我也在一步步向你靠攏,難道這就是宿命嗎?”
……
張永被臨時調去了西北,地方上不能只有武將和文臣,還要有太監鎮守,誰也不敢保證西北的武將會不會不聽調令,為了確保軍權,朝廷在每一場軍事行動中,都會有監軍太監存在!
就如同地方一樣,不僅有文臣和衛所,各地依舊會派遣一名到三名不等的鎮守太監。
劉瑾此時已被羈押在了錦衣衛,好在錢寧已經被他運轉成了錦衣衛千戶官,在錦衣衛也沒有吃多少苦頭。
在上次浙江走私事件后,牟斌爺被重新升到了錦衣衛指揮使的職,只是宦海沉浮,讓牟斌已經心生退縮之意,因此也就不再參與這場朝廷的爭斗。
在這場朝會結束后,各科給事中,御史等官吏依舊不厭其煩的紛紛上奏中樞,祈求皇帝斬殺劉瑾,以平息西北百姓之怒火。
彈劾劉瑾的奏疏很多,雖然現在他們抓住了重點,是因為劉瑾才導致安化王起兵造反,但為時已晚,因為他們見不到弘治皇帝,弘治皇帝也可以選擇對這些奏疏視而不見。
大明朝迎來了短暫的安靜,只是暴雨卻依舊落在人間,黑壓壓的天空,平添了三分陰暗。
楊一清和馬昂那邊的動作很快,兩方大軍在三日就已經抵達甘肅外圍。
此時大半個甘肅已經被安化王控制,境內那么多百姓,楊一清和馬昂也不敢強攻,更何況安化王麾下的兵力組成,大都是大明的百姓。
兩人都覺得還是以安撫為主,勸勉對方早日投降,不到萬不得已,誰也不愿意動用軍隊去強攻,誰也不愿意將刀對準自家人。
在哈密和陜西的兵馬抵達之時,寧夏布政司使戴樅便開始秘密派人進入了甘肅,他在安化王身邊布控的那顆棋子,現在也該到了起作用的時候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