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遠在貴州,漢土交雜之地,魚龍混雜,土司排外,尤其排漢,雖然貴廣云川一帶隸屬大明統轄,但這里的土民自立的意識十分強烈。
歷年朝廷為了安撫這批不服教化的土民,便采取以夷治夷的政策,讓土民從他們自己的內部選舉出來土司,讓大土司治理土民,給大土司足夠的權力。
朝廷每年為了安撫這些土民,往往會賞賜財物、絲綢、糧食等。
可即便如此,土民們對朝廷依舊采取敵對態度,朝廷派來的官吏在這里基本不會過問土民的事,土民和漢民的沖突矛盾與日劇僧,常常會發生土民打殺漢民的事件。
在這種混雜的環境內,每一個被貶到這里為官的人,基本就注定一輩子碌碌無為。
龍場驛就是在漢土交接之地。
兩年前,這里被調來了一名新的龍場驛的驛丞,此人叫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
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這里的環境十分簡陋,本以為王守仁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會變得寸步難行。
可自從他來龍場后,對待土民的態度和漢民并無異樣,以平等的態度和土民相處,逐漸和這里的土民相處和睦。
要知道歷來漢人的官吏都對土民們采取最為嚴厲的敵對態度,久而久之讓土民們也不再信任漢人的官吏。
可偏偏王守仁便是個異類。
在龍場的兩年內,王守仁生活窮困潦倒,但艱苦的環境并未壓垮他的意志,他每日要么種植莊稼,要么閑來讀書。
他在這個偏遠的驛站內,改造成了一處廣場,并且在廣場內吸納了許多土民。
他總會抽出時間,免費的教化這些土民知識學問,以真心換真心。
同時這兩年,王守仁也一直在想,究竟什么是圣人學問,這困惑了他很多年。
他格物了這么多年,依舊沒有格出什么道理,直到這一夜。
王守仁仰望云貴上空,看著滿天繁星,忽然頓悟。
“心既理!”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心無外物!”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吾成矣!”
這些年的學問,在這一夜,全部匯聚于他的腦海,將所有學問糅合在一起,王守仁這才明白,萬事萬物,不過知行合一也,心即理也!
這一夜,王守仁于龍場悟道,正式開始創造屬于他自己的個人學術,王門心學!
于是在很快的幾天內,王守仁便創作出了《教條示龍場諸生》!
設蒙是水西大土司羅氏的幼子,兩年前就拜王守仁為師,現不過十三歲,他找到正在撒米養雞的王守仁,問道:“先生,你總說心無外理,心無外物。”
“可外面的山上去年花落,今春花又開,這些和我內心有什么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