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月中,天氣逐漸冷了起來,北平飄了入冬的第一場雪。
開封的賑災工作結束,按照費宏統計,此次黃河開封堤岸決堤,共造成一百三十余人罹難。
開封賑災工作全面結束,河水得到治理,黃河堤壩重新穩固,同時將開封設為‘束水沖沙’的定點區域,加強管理和監督。
河南布政司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全部被貶官,開封府知府被罷免,朝廷重新選擇三司和開封府知府履任開封。
一場水患只死了一百余人,這怎么看都覺得有些不切實際,但實際數據就是這么多,至于失蹤的,找不到的人口,那總不能定義為死亡吧?
這樣的總結,對朝廷,對弘治一朝的發展來說,影響力都能降低到更小。
正如弘治皇帝料想的一樣,白昂在開封果真沒有更進一步,并沒有查出來決堤的具體真相,這個頗具懷疑的懸案,只能被封存在刑部檔案內。
……
貴州以南,安南。
安南自上一任國王被叛將殺后,黎氏國王的長子黎洵繼承了王位,他繼承安南國王王位的時候,才不過十三歲,黎洵自幼就文武雙全,很有抱負。
在年幼的時候,有幸出使過一次大明,那個時候他便被大明的地大物博給震撼住,更別提見識到日新月異的大明科技生產力,那種震撼,是無法用言語去表達出來的,油然生出一種國家貧窮落后的自卑感。
那一次出使大明,他帶回去了很多書籍、農業作物種子,本以為憑著學習大明的發展路線,回去發展農業,興辦教育,會讓他們國家實現富強。
然而想法是美好的,實施過程中卻難如登天,根深蒂固的階級矛盾和各利益派系之間的角逐,讓安南任何的改革都舉步維艱。
安南想要實現復興,就必須要用一場叛亂去終結統治,讓國家權力階層重新洗牌。
于是年僅十三歲的黎洵,暗中勾結了黎氏家族的族叔,親自對他的父王展開了一場革命。
是時安南內亂,黎氏國王也曾求過大明出兵援助,但消息被捂住了,根本無法出安南。
大明沒有安南的求救信,自然也不會名不正言不順的出兵。
于是安南史上最大的一場叛亂在弘治十三年開啟,為期一年。
這一年時間內,安南人口死了足足有二十余萬,要知道整個安南的人口才不過四五百萬。
這場叛亂,讓許多高層階級,既得利益階級等全部被屠,國家重新洗牌。
直到黎洵親自殺了自己的族叔,重新統治了安南,坐穩了皇位。
國家煥然一新,于是黎洵開始尋求變革,國家實現農業化發展,鼓勵百姓發展農業,勸農課桑,興修水利,興辦教育等等。
十年時間的發展,讓安南現在的糧食產業得到巨大的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質量都得到提高。
黎洵不滿足這些,他知道安南的農業始終還是落后,現在他們使用的農具還不過只是耒耜,要知道這是中華先秦文明才會使用的極其落后農具。
安南甚至還沒掌握冶鐵技術,鐵器只能依賴于從大明進口,武器也是如此。
大明淘汰的武器,才會販賣給安南。
不過即便如此,憑借著撿大明落后的武器,安南依舊在東南亞一帶站穩了腳跟,迅速和占城等國家拉開了差距。
現在黎洵野心勃勃,若不是受限于大明的威力,他可能立刻就會發兵占城,將占城給吞并。
不過這些也只能想想。
“阿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