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入夜,燈火明亮。
內閣、三法司高官齊聚,弘治皇帝此次召見他們前來,不是因為蔚王的事,而是因為傅瀚。
傅瀚雖然死了,但如何判傅瀚的罪弘治皇帝還需要和他們具體商量。
刑部尚書白昂率先開口道:“皇上,傅瀚的證據只有人證,且還沒錄下口供,這根本無法定罪。”
弘治皇帝微微頷首,他問白昂道:“雖然沒有錄下口供,但百官親耳在奉天殿聽聞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那名女子闡述了傅瀚派他行刺藩王、勾結韃靼,泄露太子行蹤,意圖謀殺太子之意已是十分明顯,難道還不足以給傅瀚定下罪證?”
“通敵賣國、行刺藩王、謀害太子、毀河淹府,哪一樁罪名不是誅族之重罪?”
白昂拱手道:“還需那名殺手做一份人證口供,記錄卷宗,收錄三法司檔案。”
“百官就是人證,如何寫卷宗,你們三法司難道還不能寫?當百官全部簽字后,所有人都是人證。”
弘治皇帝今夜的對詔不是無的放矢,這很重要。
大明需要維系法律至上的治國原則,只有證據鏈完整,才能宣判傅瀚罪證,才能治罪其家眷。
若是沒有這些證據鏈,草草對傅瀚宣判罪證,一旦通稟到全國,無疑是皇權大于律法的體現,會引發民眾的口誅筆伐。
傅瀚在中原河南很有威望,天下支持傅瀚的人也很多,所以弘治皇帝需要做實了傅瀚的罪證,通傳天下,如此才能扭轉百姓對傅瀚的態度,增加朝廷的公信力,避免朝廷公信力崩塌,日后治理民眾帶來困難。
社會階層本就矛盾重重,底層人對朝廷對權貴早就不滿,若是再釋放出特權可以碾壓一切的信號,無疑立刻會引起民眾對特權階級的仇恨,當這種社會矛盾無限增大后,底層民眾就會開始反對朝廷。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任何社會矛盾的加劇都不是一朝一夕的。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那一次國家的滅亡,不是社會矛盾加劇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
社會矛盾這個詞語是后世發明出來的,但縱觀古代歷史,無外乎就是那幾樣,資源分配不均,權貴和貧農階級對立,特權階級對小農階級的碾壓等等諸如此類,都會形成巨大的社會矛盾。
弘治皇帝這段時間雖然大多時候都在修養生性,但卻窺探到了王朝滅亡的一角。
所以他才會如此重視傅瀚的死,傅瀚不重要,由他引發出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很重要!
這也是為什么當弘治皇帝得知朱厚煒才沒得到確鑿的證據之前,就對傅瀚審判殺戮的時候,他會那么急切的勸朱厚煒不要動手。
不過既然兒子已經動手了,那他現在能做的也只有盡量挽救。
武英殿上的幾名高官聽完弘治皇帝的話后,他們立刻想到了一種可能!
那就是今日上朝作證的那名婢女,可能已經死了。
他們不會去懷疑這名婢女是否是蔚王故意找來誣陷傅瀚的,沒有這個可能,蔚王不屑于做這種事,而且今日大殿上,傅瀚兒子指認婢女是他們府邸的人已經證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