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菡何等聰慧,朱厚煒將他的構想說出來后,徐光菡便立刻明白了自家相公要做什么。
“文官們會同意嗎?”
朱厚煒搖頭道:“肯定不會同意,不過他們可不是人人都像你,等反應過來的時候,報社已經建成了。”
“嗯。”
徐光菡道:“我給相公想一想前期該怎么組建,印刷工坊、紙張供應、報紙排版內容等等我都給相公好好想想。”
“但讓誰來主持報社的日常,相公還需要去找幾名心腹信得過的人。”
朱厚煒是大明蔚王,總不能因為這些事拋頭露面。
朱厚煒也一直在思索,該讓誰來主持報社的工作,報社關乎皇室未來的話語權,需要牢牢掌控在手里,那么用的人必須要是信得過的。
他想了很久,好像沒找到任何人。
陳玉他們這些人不過只是朱厚煒的政治手下,不值得朱厚煒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
秀宜倒是合適,可蔚王府離不開秀宜的操持。
如果姐姐沒有出嫁,姐姐一定是最合適的人選,奈何姐姐已經嫁人了,不能隨便拋頭露面。
見朱厚煒思考半天,徐光菡便知道他沒有合適的人選,于是道:“相公,讓秀姐姐去做吧。”
“府內的事交給阿綾。”
“阿綾?他哪里能管理好王府的事?”
徐光菡道:“可你從來沒試過呀,不試一試怎么知曉?自家人難道不比外人更值得信任嗎?”
“再說啦,秀姐姐也沒離開王府,很多事也可以教著阿綾去辦。”
朱厚煒想了很長一會兒,點頭道:“那就試一試!”
……
乾清宮。
一場小朝會此時正在武英殿舉辦,當朱厚照將廣東市舶司的提議交給內閣六部看后。
兵部尚書劉大夏立刻反對道:“太子殿下,此事萬萬不可!”
“永樂朝經濟強盛,自然不懼出海,如今我大明正處于發展時期,國內百姓尚且無法做到人人溫飽,一趟出海,不知耗費多少錢財,如此勞民傷財之舉,實為不可呀!”
朱厚照看向楊廷和和梁儲等內閣成員,問道:“你們呢?什么看法?”
楊廷和道:“廣東市舶司的建議未必不可行,如今海上貿易給大明增加的經濟之利,有目共睹,若此時出海宣揚國威同時讓更多海商來到大明互通有無,于大明經濟而言有利無害。”
“楊大人此言差矣!”劉大夏反駁。
如今弘治初年還活躍于內閣六部的老臣,只有劉大夏和馬文升等一批人。
這些人經歷過謝劉李三閣老、傅瀚和楊廷和三撥內閣班子,但實際他們代表的都是老一輩的守舊勢力。
楊廷和要做的事和蔚王一樣,要帶著大明走向一個以商業為主導地位的國家,尤其開海后見識到了海上貿易的威力,這更堅定了楊廷和的想法。
“嗯。”楊廷和淡淡的道,“我也只是說一說我的看法,劉尚書認為出海不妥,可還有什么深入的看法?”
楊廷和的意思很直白,你若沒有更深入的看法,那么你此前的反駁建議沒有任何分量,什么勞民傷財,什么國內無人吃飽飯,這種反駁的例證實在太軟弱。
劉大夏道:“這……”
他一時間也想不出更好的理由反對出海下西洋政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