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之后,人群終于漸漸散去。
司馬紹的臉色徹底沉了下來,回到馬車上,他攥緊了拳頭,一言不發。
一直到了宮中,他才一腳踢翻一張椅子,低吼道:“一群老匹夫,朕剛上位,他們就蹬鼻子上臉,真把自己當成老臣了。”
“老子和王敦死斗的時候,怎么不見他們出來做點正事啊!”
“沽名釣譽,見風使舵,裝什么老學究。”
他回頭瞥了一眼侍衛,沉聲道:“讓郗鑒進宮來,朕有要事商議。”
司馬紹想的很清楚,如今建康需要的是穩定,只有穩定才能發展,才能積蓄國力,以應對將來出現的亂局。
但現在,建康即使沒有外敵,也讓唐禹藏了一根刺進去。
那些儒生為什么要急著證明唐禹是清白的?難道純粹是因為善良?正義?
放他媽的狗屁!
他們純粹是想給所謂的“科舉制”鋪路,提出科舉制的人如果是叛逆,那誰敢實施科舉制?
這些儒生第一步是洗白唐禹,第二步就要把科舉制拿出來做文章了。
這些讀書人想要爭取政治權力已經很久了,可算是讓他們等到機會了。
但現在建康需要穩定!穩定!穩定啊!
科舉制哪怕是好的!哪怕是可行的!也絕不能用!
那是在拆世家的根基,在拆朝廷的架構。
這玩意兒一出來,還有什么穩定可言?
世家不得發瘋啊!
司馬紹深深吸了口氣,喃喃道:“得先穩定發展,逐步實現國力強大,通過對外戰爭收復領土,同時在這期間收攬大權。”
“等國富民強了,等大權在握了,才是改制的時機。”
“否則,我這個靠世家起來的君王,恐怕連一年都堅持不到,就要被世家反噬。”
他現在已經足夠聰明,看問題也不在執著于對錯,而在于整體的利益。
再說回唐禹,關于這個人,司馬紹回憶起了很多事。
第一次的交鋒,是在去年的七月初,這個人通過謝愚向自己表態,那時候,司馬紹還認為他只是有點小聰明,卻看不透事情的本質。
在中秋節集會上,這個人就像是突然變了,文章、政策侃侃而談,最后還敢趁機揍了自己一下,當時司馬紹認為這個人有點才華,甚至有點膽魄了。
可沒想到,在舒縣的死局之中,這個人異軍突起,靠著不可思議的手段破除了王導的陰謀,并在民生、發展、治理等各方面展現出非凡的能力,迅速讓舒縣恢復生機。
司馬紹確定自己從那時開始,就沒有再輕視過這個人,至少內心上認為他會是一個將相之才。
然而譙郡之變,實在來的太突然了。
唐禹在譙郡展現出的能力,已經不是將相之才,而是亂世梟雄了。
因此,拉攏他成了必要的事。
能獲得他的助力,自己必然能登上皇位。
事實也是如此,宮廷之變,大敗王敦,幾乎都是出自此人策劃。
然而…他似乎沒有做臣子的意愿,他竟然親手弒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