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姐這個不甜,苦的。”李麗質故意說道。
“窩才不信~給窩嘗嘗~”
“嘻嘻~”小公主打定主意,就是要嘗嘗李麗質的棉花糖。
“兕子,不能吃太多,會牙疼的。”蕭然連忙說道:“已經吃一個了,這個等一下再說。”
“什么系牙疼鴨~”小公主不是很理解,沒有疼過。
“牙疼很難受,要打針的。”
聽到蕭然這樣說,小公主露出忌憚之色,“窩不七啦~等一下再七~”
兩個小公主跑到另一邊去玩自己的大奔,卡丁車還沒有送回來。
現在兩個小公主也開不了卡丁車。
李麗質把棉花糖遞給旁邊的宮女,讓宮女保管。
張阿難重新給李世民泡了茶。
“哎,皇后不在,待在這里也不習慣,之前不覺得,現在感覺度日如年。”李世民感嘆起來。
李世民這樣說蕭然和李麗質是相信的,兩個人的感情如何蕭然和李麗質都知道。
“陛下,你可以去那邊看看大姨,哪怕是不去醫院,去我家就可以給大姨打電話,現在六妹在醫院陪著大姨呢!”
“怎么改口大姨了?”李世民這才反應過來。
“在醫院,我叫殿下也不合適是不是。”
“這倒是!”
“阿爺,很快的。”李麗質說道。
李世民點點頭,“不習慣,皇后不在這里,真不習慣。”
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追思,早已超越普通夫妻之情,成為其治國思想的一部分。
長孫皇后既是“賢內助”,更是“治國鏡”。
她的早逝讓李世民更懂得“守成之難”,也讓貞觀之治在“納諫”“節儉”“仁政”等方面,始終帶著長孫皇后的精神烙印。
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所評:“文德皇后之崩,上慟哭久之,自此宮壺事無大小,悉決于上,無復咨詢。”
這種“失一賢后,痛失半壁”的深情與清醒,讓李世民的追憶之舉,成為帝王史上“情與治”交織的動人篇章。
長孫皇后初葬昭陵后,李世民即下詔:“朕將來駕崩后,亦當與皇后合葬,不另起陵寢。”
貞觀二十三年,他臨終前叮囑李治:“朕體必歸陵,得近皇后,死無恨矣。”
最終夫妻合葬昭陵,成為唐代帝后合葬的典范,墓中棺槨相望,一如生前“共理天下”的默契。
知道這些事情,蕭然不覺得李世民這是矯情做作。
“丫頭,給阿爺再看看。”李世民看向李麗質。
李麗質明白李世民的意思,拿出手機打開視頻給李世民。
李世民一遍一遍的重復看。
蕭然和李麗質沒有打擾,兩個人走出立政殿。
沒有長孫皇后在立政殿,別說李世民不適應,蕭然也覺得不習慣。
蕭然來大唐沒有多久,但也覺得長孫皇后是立政殿的靈魂,沒有她在立政殿確實差點意思。
這是李世民都無法替代的。
“如果不是小郎君的出現,按照正常發展,阿娘不在,阿爺得多傷心啊!”李麗質也傷感起來。
“這一次不會了,長樂別多想。”
蕭然安慰一下李麗質,另一邊的兩個小公主開著大奔玩的開心。
沒多久,兩個小公主也跑過來了。
“小囊君~窩想阿娘啦~”小公主拉著蕭然,很明顯小公主也不習慣沒有長孫皇后的立政殿。
“等一下我們去看看大姨,好不好?”蕭然抱起小公主。
“嗯吶嗯吶~”
李麗質轉身看到立政殿里面,案桌前的李世民端著茶杯,直勾勾看著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