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生意好,發的物資也很豐盛,一共二十戶,每家每戶兩斤月餅,兩斤封糕,十斤大米,重頭戲是紅包。
樓紅英還給這二十戶困難家庭發了紅包,每個紅包五百塊,足夠他們過個好的中秋節了。
除了給困難家庭發放愛心物資外,她還給村小學捐助了圖書館,學習用品,這樣一來,孩子們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樣,擁有了自已看課外書的地方。
在樓紅英的響應下,齊梁也加入了獻愛心的行列。
夫妻倆強強聯合,一個捐助圖書和學習用品,一個修建圖書館以及桌椅。
除此之外,樓紅英還利用人脈,請來了城里的老師做短期的支教,讓孩子們接觸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她知道,孩子們要想脫離貧窮,就必須要好好讀書。
這一系列的善舉,實實在在的感化到村里人;那些平時愛嚼舌根的嬸子大娘們,也覺得羞愧,除了樓紅英夫妻倆,誰還能為村里人辦事呢!
村主任楊柳,轉眼間也來這里五年了,娶了妻,生了孩子,扎根在這里。
本以為他會把一腔的熱血獻給村里,可不知為啥,他任職的這幾年,村里始終變化不大。
上面偶爾發一些福利,別的村都有,唯獨小山村沒有。
有村民問他怎么回事,楊柳就說咱們這里是有名的富裕村,有兩家企業,所以上面的福利發給了周邊的貧困村。
他說的好像有點道理,村民們一開始也沒有懷疑,可是漸漸的,有人發現楊柳用上了高檔手機,吃上了好煙,就連他的媳婦,一個村小學的老師,也配上了手機。
他的錢從哪里來?有人懷疑他以權謀私。
有一個村民的親戚是外村的村主任,他向這位親戚訴苦,“你們村一到過年發東西可不少,為什么我們村沒有呢?”
這位村主任親戚一臉疑惑的說:“怎么可能?楊柳可是一分不少的全領了,從救助款到福利物資,哪一回少了他,再說他和鄉長還是親戚。”
這位村民聽后十分氣憤,回去就把這事傳開了。大家恍然大悟,怪不得他家整天肥吃二喝的,合著用的全是咱們大伙的救助款,走,找地方說理去。
幾位村民一商量,在鄉政府門口拉起了橫幅,一群人坐在那里,非要鄉長給個說法。
鄉長見狀,苦口婆心的勸他們回去,這里面肯定有什么誤會。
帶頭的村民說:能有什么誤會,有本事你讓他把屬于我們的東西吐出來啊!”
鄉長說是真的沒給你們村里發,因為你們村有兩個企業,比別的村條件好些,肯定優先照顧貧困村了。
村民們不相信,說鄉長和楊柳是親戚,肯定向著自已人,如果鄉長不解決,那我們就到縣里拉橫幅。
鄉長也是個吃軟不吃硬的主,愛上哪拉上哪拉。
這幫村民又開了輛面包車,一車人來到縣府門口,把橫幅一拉,集體喊還我們公平。縣里了解情況后,苦口婆心的解釋,說鄉里的做法沒毛病,回去吧。
縣里也不好使,難不成還要去省里啊!這幫人傻了眼,幾天來連吃帶喝的花了不少錢,這錢找誰報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