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靜默淡淡的感受著。
他可能是自己演過最廢物的角色了。
最倒霉的角色了。
就連老舅都是這么覺得的。
但是真的如此嗎。
真的是一個一無是處的福貴嗎。
此時,肩扛著銅錢帶著自己的家產,去輸給龍二,那家傳幾代積累下來的財富就這么飄飄的被他輸光了。
他很難受。
但他還活著。
還活著。
此時的《活著》還在播放之中。
福貴的‘幸運’在于他出生的前十八年,在這個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在一個地主家庭,能有多么的幸福。
也許對比現代人來說,這樣的生活并不算什么‘幸福’。
但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他的前半生,絕對算是上是十分的幸福了。
能吃飽的幸福,甚至還能夠吃的上白面,這日子,簡直就是神仙啊!
可惡的,他明明可以當一個安心一輩子,好好的生活一輩子的,就是這種時候,大家對他的情感,可能更多的還在幸災樂禍這件事上吧。
畢竟,在別人都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你不僅僅能夠吃飽穿暖,擁有的東西就是別人家絕無僅有的白面啊!這玩意能夠天天吃,在災荒年份!餓了誰都餓不了地主老財。
求仁得仁,屬于是認知配得上自己的苦難了.
更多的,屬于幸災樂禍的情緒吧甚至魏明覺得,這個時候,他就很有咎由自取的味道了
如果不是他爛賭好賭,也不會落得這樣的地步。
“這就是名著嗎,感覺主角都是苦兮兮的”
和其他核心觀眾而言——魏明他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看過《活著》的原作。
雖然《活著》的國民度還是挺強的,甚至還進了中學教材,但沒讀過的人還是有的。
比如說魏明就沒讀過《活著》的原著他也不知道后面的劇情,只是粗略的知道,也知道《活著》的電影的一些大概的劇情,只知道,這是個超級大膿包。
只是就目前來看,不過是咎由自取的東西。
從一開始輸掉家產的時候,那種‘慘’只能讓人嘲笑。
甚至有些疑惑,為什么家珍會一直對福貴這家伙不離不棄。
讓人疑惑不解的啊。
不過,至少,魏明還是能夠看下去的,從一個,很純粹的,沒讀過書的新看客而言,能夠看的下去——因為他很真實,時代的動蕩,這些東西,一切一切。
就像《暗算》一樣,有一部分筆墨用來描述小人物在這個時代里所經歷的一切變遷,一切變化。
在《活著》里這種特征就更明顯了,沒有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人物了,已經是徹頭徹尾的小人物了,而且還是階級滑落到小人物的悲劇。
至少對主角福貴來說,是悲劇。
這種代入感,沉浸感,年代感,也讓魏明覺得有些欲罷不能。
當然。
還有一個點。
那就是李軒的演技,完全屬于那個年代了,這對于年輕人來說,是很難得的事情,為什么老一輩的,中生代他們演年代劇的時候會那么自然,因為他們經歷過那個年代啊,經歷過糧票布票,有些更老的甚至還見過鬼子兵呢。
這些經歷給了他們無與倫比的代入感,演起來也是事半功倍,這些東西,是李軒沒有的.沒經歷過那個時代,卻也能演出這種沉浸感和代入感來。
這種能力真的能被稱之為妖孽至極,沒經歷過的年代能走出這種代入感來。
能看,也好看,《活著》這部劇的收視趨勢沒有太大的波動,基本一直維持在78的的水平。
可以說,受眾是相當的固定了屬于是
李軒接下來要去香江拍《門徒》了,目前《活著》給出的輿論,大概也是‘臨摹’電影版作品,沒有嘲笑,沒有譏諷,甚至理所當然,至少目前來看,走向還是很有當年電影版《活著》的感覺的。
幾乎就是翻版照著走吧。
也很理所當然。
珠玉在前,不學珠玉,難道原創不成
難不成,你們還有原創不成
原創代表推翻,代表否定,這二線團隊,應該是沒那個能力的。
絕對沒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