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需從幾月前江南平叛說起。彼時,陛下于金陵城遭叛軍重兵圍困,情勢萬分危急!我奉命率軍星夜馳援。然叛軍占據地利,扼守要沖清流關,大軍若強攻,必遷延時日,恐貽誤救駕之機!”
賈玌微微一頓,眼神中仿佛重現了當時的兇險與抉擇:
“正當侄孫憂心如焚,苦思破局之策時,天幸于清流關附近山林之中,偶遇一位避世清修的道長。這位道長……”賈玌的聲音帶著明顯的敬意,“便是姑蘇名士甄士隱!”
“甄士隱?!”這個名字一出,王夫人、邢夫人等年長一些、知曉舊事的臉上都露出了然與驚訝之色。
姑蘇甄家,當年也是望族,只是后來聽說敗落了!
賈玌繼續道:
“甄道長雖已出家,然心懷忠義!對當地山川地理的了如指掌,親自為我引路,得以繞過叛軍重兵布防的清流關險隘,尋得一條人跡罕至卻可直抵滁州城下的隱秘山道!”
他的聲音陡然提高,帶著無比的鄭重:
“若非甄道長仗義引路,我豈能如此神速、出其不意地兵臨城下?又豈能及時擊潰叛軍,解了滁州之圍,救陛下于水火之中?!”
賈玌的目光掃過眾人,帶著沉甸甸的份量:
“此乃救命之恩!更是匡扶社稷、力挽狂瀾之功!若無甄道長引路,陛下安危難料,江南局面或將徹底改寫!此恩此德,重于泰山!我,皆銘感五內!”
堂內眾人聽得心神震動,這才明白其中竟有如此驚心動魄的內情和天大恩義!
看向賈玌的目光更加敬畏。
薛蟠也聽得張大了嘴,忘了害怕。
賈玌的聲音低沉下來,帶著一絲痛惜:
“江南平定后,侄孫曾派人尋訪甄道長,欲報大恩。奈何道長性情淡泊,功成之后便飄然隱去,只知在清流關附近清修。侄孫只能命人暗中照拂,不敢過多打擾道長清靜。”
他話鋒一轉,語氣變得復雜:
他話鋒一轉,語氣沉郁:
“然而,就在查訪道長過往時,得知一樁令人扼腕的舊事——當年道長尚在姑蘇時,家中曾連遭大難!”
堂內眾人屏息凝神,賈玌的聲音清晰而凝重:
“先是元宵佳節,道長年方四歲的掌上明珠甄英蓮,因家仆疏忽被拐子擄走,下落不明!夫婦二人肝腸寸斷,遍尋無果。”
“禍不單行!短短兩月后,鄰近葫蘆廟一場大火驟起,火借風勢,竟將甄家百年基業焚為焦土!昔日書香門第,頃刻間化作斷壁殘垣。”
“啊!”
“竟至如此?!”
“先失女,再焚家......”
幾聲壓抑的驚呼響起,帶著深切同情。
知曉姑蘇甄家昔年盛況的王夫人等人,更是唏噓搖頭。
屏風后的林黛玉眸中含淚——她無母何恃,此刻更能體會那幼女飄零之痛!
薛姨媽身后的香菱(甄英蓮)渾身劇顫!
只覺頭疼欲裂,那些深埋心底、支離破碎的記憶——喧鬧的燈火、冰冷的門檻、陌生人的拖拽
此刻被“元宵節”“拐子”“四歲”等字眼狠狠撕開!
她死死咬唇,淚水洶涌而出。
賈玌的敘述如刀鋒劃開真相:
“據密報,那場大火后,甄家僅存薄產。道長變賣田莊攜妻投奔岳家,卻又遭岳父封肅刻薄相待。接連打擊下,道長心灰意冷,最終看破紅塵,遁入空門。”
言至此處,他目光陡然銳利如炬,直射薛蟠,字字如雷:
“天道昭昭,恩義必償!侄孫既知此隱情,豈能坐視恩人骨血淪落風塵?遂命錦衣衛追查,終得確證——”
“當年被拐子輾轉販賣至金陵,又被薛家表兄強買為婢的香菱,正是甄道長失散多年的親生女兒,甄家嫡女——
——甄——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