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悟生在聽到劉之野的話語后,瞬間精神為之一振。他拍了一下大腿,感慨道:“嘿!你真是說到點子上了,王八爺家里的那些信封肯定有問題。
那都是新的信封,【文奎堂】的東西可不便宜。普通老百姓,誰會舍得去那么高檔的地方買信封呢?
真正舍得去文奎堂買文具的可都是些體面人、文化人、當時的國府人員。
況且這些信封起碼值幾個大洋,一個大字不識幾個的老混混會舍得買這個,打死我也不信吶!”
劉之野贊同地點點頭道:“咱們,先去【文奎堂】查看一下建國前信封的買賣記錄。
能一次性買下這么多信封,我相信在【文奎堂】都不多見,他們應該有相應的記錄才對。”
“文奎堂”是一家以刻印、出售古、舊書籍為業的百年老字號書肆。始建于清朝光緒七年,創建人王云端,河北束鹿人。
“文奎堂”原址東城區降福寺街路南。新華夏成立以后,政府對京城的書肆業和琉璃廠文化街進行了整頓和調整,文奎堂遂由隆福寺街遷到西琉璃廠,重新建店營業。
經營新印古籍、古舊書刊、文史新書、碑貼畫冊等書籍外,還銷售與文化有關的商品,如書畫篆刻作品、文房四寶、印石,以及瓷器、首飾、景泰藍小件等。
琉璃廠大街位于京城和平門外,是京城一條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于清代,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里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
劉之野幾人駕車公私合營后的“文奎堂”,一進門就是琳瑯滿目的書籍、文房四寶、等文化用品。
陳悟生招呼過來一個看上去歲數比較大的男店員,“同志,勞駕您給瞜一眼,這信封是你們店賣的嗎?”
至于他為什么不找年輕的店員詢問,因為他怕年輕的不是建國前就在的老店員,詢問不出什么有價值的信息來。
這位四十來歲的老店員,一眼看去便道:“嚯!這確實是我們的老版信封,只不過在建國前就賣的東西了,建國后改版了,沒想到您手里頭還有呢?”
陳悟生聞言心里一喜,“嗯,同志,我們是公安局的,在查一個案子。需要你們配合一下,希望……”
老店員在聽到他們是公安人員來查案后,立即表現出了積極配合的態度。他連忙回答:“好的好的,我們一定會全力配合。”
陳悟生又道:“那您想想,建國前那會兒有沒有來店里大批量購買過此類信封的人?”
這人聞言皺著眉頭一想,然后說道:“這范圍就廣了,買過我們這信封的那可多了去了。”
“別的的不說啊,就說京大的采購部門,人家一次性就能買去幾百封。”
劉之野聞言眉頭一皺,詢問了句:“那私人一下就購買許多信封的顧客,您有印象沒?”
店員一愣,說:“這個嘛,十多年前的事兒了,我哪能記得住。”
“不過,你可以去問問老掌柜的。他在這店里待的時間最長,認識很多老主顧。興許他能知道些什么。”
劉之野跟著店員找到了老掌柜,這人姓李,他在“文奎堂”干了半輩子。
他見公安人員是來查案,老掌柜的不敢怠慢。但他努力想了半天,也沒想起太多有用的信息。
“咝!我記得是好像是有人買過很多信封信紙來著,可能是時間太久了我記不起來了。”
“這樣我去查查老賬本,看看銷售記錄吧!”
好家伙,整個“文奎堂”十年前的老賬本堆得滿滿一大屋子,看著就讓人咂舌,頭皮發麻不已。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