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方面,從幼兒園到初中的教育資源豐富,為孩子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此外,村里還設有健身娛樂場所,為村民們提供了鍛煉身體、豐富精神文明的好去處。
這樣的好地方,確實讓人心生向往,仿佛就是一個理想的世外桃源。
村里的居民數量眾多,每逢集市日熱人更多,整個村子都會變得熱鬧非凡。街頭巷尾,人聲鼎沸。
趕集是京郊農村的一大傳統。京郊集市各具特色,有大有小,其中不乏具有百年歷史的老集。
據說京城地區最大的集市——靠山集,就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雖然,劉家莊的集市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但是現在的規模,已經不輸靠山集。
劉家莊的集市跟別的地方一樣,都是農歷逢二、逢七開集。
每當趕集日,周邊幾十里外的村民都會匯聚而來,集市上山貨、干果、小吃、特產、水產、服裝、日化用品、小五金工具等一應俱全,一次購買的貨物可以用一周到半個月的。
五六十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社會購買力提高,人們對日用生活品的需求日益增長。
為此,國家要求商業部門積極組織和指導農村集市貿易,活躍農村經濟。在這個大政策下,農村集市逐漸繁榮。
今年一月六日,《京城日報》出版的3版上的時調《爺兒倆趕集》其中,就對劉家莊趕大集有過這樣生動的描述:
“爺兒倆進集看不暇,人山人海,鬧鬧喳喳,東街是貿易棧,門口掛牌價,西街是供銷社,百貨樣兒雜,小伙買年畫,姑娘選花襪,老婆兒辦年貨……不難看出,當時的集市十分紅火,吃的、穿的、用的,賣什么的都有。”
劉家莊,這個昔日寧靜的村落,正悄然蛻變為京西地區一顆璀璨的農村商業明珠。
隨著時代的變遷,它逐漸擺脫了單一的農耕生活,開始融入更多商業元素,吸引著四面八方的目光。
隨著商業的繁榮,為了更好地管理維護市場經營秩序,劉家莊也出現了一個特除崗位—市場管理員,他們由半脫產的部分民兵擔任。
…………
今天,劉之野的岳父岳母也光臨了。他們并未與年輕人同桌用餐,而是選擇了與劉之野的父母一同享用。
這樣的安排,既體現了長輩間的親近,也保持了年輕一代的自在氛圍。
“親家,這里也是你們的家,以后可得常回來啊!”鄧茹笑著說道。
崔教授的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她毫不猶豫地回答道:“肯定會的,我們也喜歡這里。不過,我們兩口子,最近參加了國家一項重大科研任務……”
甘工也說道:“等圓滿完成了科研任務,我們也準備退休了,正好回來跟你們來做個伴。”
“對了,老劉,你真打算回來教書了?”
劉竟齋的眉頭舒展,眼中閃爍著喜悅的光芒,他興奮地說道:“決定了,明年過完年,我就調回來,以后就在村里安心教書育人了!”
他的聲音中充滿了堅定和期待,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己站在講臺上,與村里的孩子們一起度過美好時光的場景。
隨著兒女們各自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不僅成家立業,更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了超出他預期的輝煌。
劉竟齋感到自己的人生已經圓滿了,沒有遺憾。于是,回到家鄉,投身于教育事業,就成為了他現在最熱切的愿望。
父親的愿望,劉之野當然要幫他實現了。于是動用了很強力的關系,才促成此事。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