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工奠基之日,村委會成功地邀請了各級領導部門以及眾多合作企事業單位的代表,共同前來共襄盛舉。
而劉之野,也廣邀各界賓朋,共同見證劉家莊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劉家莊要建工廠啦!”
這個消息迅速傳播開來,引起了社會上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這年月農民們要辦大工廠,這可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造成的轟動可想而知。
未來的“天下第一村”,如今還在吳書記的帶領下正在大干苦干,削高地、填低洼,拉直彎曲河道、將起伏的田地鋪平。
這個過程足足用了7年時間,真正的發家致富,還得等到很多年后事了。
直到69年那會兒,窮則思變,為了能夠改善生活水平,老吳才悄悄地在村里建起了第一家五金廠。
而劉家莊的這一壯舉,就像是放了一個衛星一樣。
隨著村莊的日新月異,各項事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村里的勞動力卻逐漸捉襟見肘起來。
劉家莊,一個擁有七千多人口的村莊,除去老人和孩子,幾乎每個人都忙碌著。
在這里,大多數人已經轉型為產業工人,他們每天辛勤工作,為村莊的繁榮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沒錯,就叫產業工人。”劉之野肯定地說,并進一步闡釋道:“他們是種植業的辛勤耕耘者,養殖業的精心呵護者,建筑業的汗水澆筑者,以及生產線上的精密操作者……”
因為這次不比以往地小打小鬧,而是正兒八經地辦企業工廠。
因為是集體企業,管理層和職工都優先從村里選拔。
然而,適合擔任工人的村民數量有限,為了避免其他村民產生心理不平衡,決定將其他產業的人員也統一稱為工人。
大家伙都是工人,只不過你是生產車間工人,我是種植工人,大家都是一差不多的待遇和地位。
這樣一來,不僅平衡了其他村民的心態,也會讓企業運作更加順暢。
1963年初春,經過四個多月的辛勤付出,兩家工廠以及為外聘人員精心打造的宿舍樓,已巍然聳立在村東進村馬路的兩邊。
3月1日,工廠的大門緩緩打開,標志著它正式步入了試投產的新階段。
投產初期,一切運行得有條不紊,仿佛預示著兩家企業即將迎來繁榮的生產運營時代。
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時刻,工廠內的機器轟鳴著,一千多名工人們忙碌著,一切都顯得那么有序而生動。
三大爺劉元海親自兼任酒廠的廠長,而三叔公劉洪深則擔任食品廠的廠長。
自從工廠落成后,劉之野回老家的頻率就更加頻繁了。
他心系兩家工廠的生產建設,時刻關注著它們的進展。同時,他也牽掛著家中的父母,經常要回來探望。
經過數年的努力與等待,劉竟齋的夢想終于照進了現實。他如愿以償地調回了村里的初中教學,并且還擔任了副校長一職。
這個轉變不僅意味著他職業生涯的新篇章,更代表了他對家鄉教育的深深執著與熱愛。
最初,劉竟齋對出任副校長的職務并不感興趣,他私下里向劉之野坦言:“我渴望的,只是回歸校園的寧靜,專注于教書育人,而非被繁雜的行政事務所困。”
然而,劉之野卻持有不同的看法。他深知村里的初中以及未來計劃申請的高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不愿意將這些重要事務交給別人去管理。
因為起風了,學生們,這個充滿熱情的群體,情緒最易受到影響。一旦失控,劉之野多年的辛勤付出,恐將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