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劉之野親自出面交涉,恐怕即便是悲天憫人的法師們,也不會輕易將這些珍貴的技藝傳授給外人。
劉之野別無他法,只能拋出誘人的條件來打動慧明法師。他承諾,只要云居寺愿意傳授劉家莊種植優質茶葉的方法,劉家莊每年都會慷慨解囊,向寺廟捐贈一筆可觀的香油錢。
這年月,寺廟的日子更不好過,沒有了昔日的香火鼎盛。而技術再好也不能當飯吃,于是雙方一拍即合,答應了下來。
經過一番周折,慧明法師這位經驗豐富的種茶高人終于肯出山相助,向大伯等人傳授了種植茶樹以及茶葉后期處理的技巧。
“怎么著?感覺這茶葉還成嗎?”大伯一臉期待的瞧著他老弟劉竟齋的點評。
劉竟齋輕抿一口茶水,砸吧著嘴,眼中閃過一絲驚喜:“嘿!這茶可以啊,真是咱們自己個兒種的?”
大伯見狀,嘴角上揚,露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他輕聲問道:“這還能有假?快說說,口感如何?”
劉竟齋又端起茶杯,再抿了一口,緩緩地道:“嗯,味道清香、鮮爽,口感醇厚回甘,葉底嫩綠明亮。”
“真是好茶,不愧是云居寺教導種出來的禪茶。以前,只是聽說過,沒有機會品嘗過,而今終于如愿以償了。”
在京城真正好茶的人口中相傳,一直以來都有這么一個說法,西山云居寺的綠茶不比西湖龍井差。
而云居寺綠茶以其獨特的口感和香氣而聞名。它通常具有清香、鮮爽的特點,口感醇厚回甘,葉底嫩綠明亮。
這種茶葉在沖泡后,茶湯清澈,散發出令人愉悅的香氣,讓人心曠神怡。
云居寺,能孕育出了皇室權貴貢品的極品綠茶。這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原因。
一方面,云居寺位于西山,地理環境得天獨厚,為綠茶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另一方面,云居寺與佛道文化與茶道緊密相連,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為綠茶賦予了獨特的韻味。
禪茶千年,佛教與茶葉結下了不解之緣。
佛道求空,空即是樂,茶葉味苦,苦后甘甜,真是一脈一味,天性相通。
多少人在這苦味中品嘗到了生活的甘甜,體悟到生命的真諦,領悟到禪道的意境,感受到茶道的玄妙。
茶道的精髓是“和靜怡真”。和者,圓通和合;靜者,空靈虛靜;怡者,和悅舒然;真者,道之真、情之真、性之真。
華夏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曾經作了一詩:“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意思是豪飲七大碗美酒固然滋味無窮,也比不上品一小壺茗茶的真美情趣。持有千百條高僧偈語,參盡禪機佛道,還不如放下一切,喝茶去。
禪是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徹悟大道。現代生活緊張而忙碌,喝茶與坐禪都要放下,放下苦惱,放下十八界的根、塵、識。偷得浮生半日閑,大家吃茶去,作個無事人。
悟道是一種境界,喝茶也是一種境界,兩種境界,相通相連。
所以,西山云居寺的僧人能培育出如此良品,并非是偶然的,這是一種精神境界。
劉家莊即使是得到了種植技術,同樣的茶苗,也不一定會種植出與西山云居寺同樣的茶葉來,必須有這些法師們長年的教導不可。
…………
“慧明法師,也說過,如果單從品質和口感上來說,我們的茶葉與西山云居寺種植的茶葉,差別不大了。不是積年老手,根本喝不出這二者地差異,欠缺的也只是意境上的……”大伯自豪的說道。
劉竟齋聽到這個消息,心中涌起了難以言表的喜悅。自家茶園竟能培育出如此高品質的茶葉,這對于他這位癡迷于茶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則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哎,可惜就是種植的數量小了點,才三分地,攏共就得了十幾斤茶葉,再一家分點,也剩不了多少了,要省著點喝嘍!”他還頗為肉疼地道。
大伯微微頷首,聲音里帶著幾分沉穩:“是啊,當初之野提出嘗試種植茶葉時,我們都有所顧慮,只敢小規模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