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一般一般全國第三。”劉之野露著大白牙得瑟道。
陳哲輕輕捶了下劉之野的胸口,半開玩笑地說:“你小子,要是再升一級,我往后見了你,豈不是得改口叫首長了?”
劉之野聞言揶揄他道:“你愿意的話,提前改口也不是不可以,哈哈哈……”
陳哲翻了個白眼,笑罵道:“我去你的吧!哈哈哈……”
“艾,真是巧了,咱倆竟然被分配到了同一個宿舍,真是緣分吶!”
劉之野卻笑而不語。
天下間那有這么多巧的事?
劉之野所在的這一期學員,可是匯聚了來自全國陸海空各支部隊,超過百名上校及以上軍銜的高級軍官,所參與的高級軍事指揮培訓。
尤為難得的是,這么多人里,他竟與多年未見的戰友陳哲,被巧合地安排在了同一間宿舍,這肯定是廖部長的有意安排。
閑話短說。
劉之野迅速而有序地將行李歸置妥當,隨即著手整理內務,疊起那標志性的“豆腐塊”被子。
他疊的軍被,線條流暢,棱角分明。這一舉動仿佛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深蒂固,注定伴隨他一生一世。
有的人可能對我軍這個疊軍被的嚴格要求,而不屑一顧。
大多數人對于部隊的第一印象,都來自于那疊得像“豆腐塊”一樣的被子。而從“豆腐塊”進入外界視線的第一天起,伴隨著驚嘆與贊美,還有各種質疑與誤解。
“疊那么好,不就是形式主義,嘩眾取寵嘛!”
“疊被子能疊出戰斗力嗎?”
“難道在戰場上用被子殺敵不成?”
“你m軍多么自由開放,戰斗力杠杠的,誰玩兒你那些形式主義的破玩意兒!”
那么“豆腐塊”到底是不是形式主義?如果不是,那又是為什么呢?來看看幾個事例吧。
在六十多年前,滿清政府花費重金創建了當時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水師,這支部隊無論從軍艦的噸位、數量還是火力上,都遠勝于當時的倭寇海軍,可在接下來的甲午海戰中卻以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宣告了清政府的慘敗。
誠然,造成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政府的腐敗無能、當權者的軟弱退讓、權臣們的目光短淺……
可就在甲午海戰前夕,一個小小的細節決定了當時倭寇挑起海戰的決心。
甲午海戰前,倭寇看見北洋艦炮塔上橫七豎八晾曬的短褲、襪子后說道:這是一支紀律松弛、管理混亂的軍隊,這樣的軍隊是不會有戰斗力的。
最后清政府的慘敗也證實了當時倭寇的判斷。
反觀當時的倭寇軍隊,他們對內務的要求極高,被子必須疊成標準的方塊形狀,而這一傳統也被如今的倭寇自衛隊傳承了下來。
“豆腐塊”是軍隊紀律的保證,是軍營文化的一道風景,負載著軍營的美、軍人的魂、軍隊不朽的精神。
華夏人民解放軍疊被子是從黃埔軍校時期學來的。
當年的黃埔軍校紀律非常嚴格,生活節奏非常緊張。
早上軍號一響,必須馬上起床、穿衣、梳洗,將被子疊得方方正正像個豆腐塊,擺在木板床正中央。
10分鐘內一切要收拾完畢,然后操練。華夏人民解放軍軍中有大量中高級軍官曾畢業于黃埔軍校,自然學會了疊被子整內務。
然后,把這一優良傳統,在人民軍隊里發揚光大。
直到今天,解放軍內務條例中也沒有規定必須把被子疊成豆腐塊,只是說保持環境整齊清潔,空氣清新。
每天早上整理內務只給不超過30分鐘時間,連級首長一周檢查一次內務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