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悅耳動聽,有的甚至“爆粗口”。這邊剛吆喝完,那邊又吆喝聲起。
“過年咧,過節咧,俺的鞭炮沒說的,個個嘎嘎響”
“從nj到bj,買鞭炮聽響聲,如果你賣鞭炮不響,不如買畫貼墻上……”
“南來的,北往的,都是來俺這聽響的……”
“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堆的,咱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看看誰的鞭炮更響……”
……
吆喝聲過后,接下來就是燃放鞭炮。
誰的攤位燃放的鞭炮多鞭炮響聲大,人們就往誰的攤位前聚集,誰的攤位就會賣得多。
所以有些攤位為了吸引顧客多賣鞭炮,都比著勁燃放。
鞭炮攤前總是圍著一些小孩子孩子,由大人陪著來買花炮。
賣鞭炮人的小販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鞭炮,掛在長長的竹竿上挑起來,在半空中來回搖晃著燃放。
爆竹噼里啪啦的響聲震耳欲聾,閃光沖天,爆竹皮滿地,整條街上都彌漫著刺鼻的濃濃火藥味,頓時大人們蜂擁而至前來選購鞭炮。
看熱鬧的小孩子們則瘋搶燃放爆竹時炮捻燃燒到半截熄了火的啞炮。
有的小男孩為了多搶啞炮,不顧危險,爆竹還沒有燃放完就去搶,有的甚至炸傷手、燒著頭發、崩壞棉衣……
鞭炮銷量大的還有“小鞭兒”,單個兒細小,幾十個成百頭編在一起,四五米長,一點著信捻兒,響聲連成一片,噼里啪啦響個不停,像發射機關槍一樣。
伴隨清脆的響聲,燃燒時的火光,孩子們圍著拍手跳啊,叫啊,那叫一個高興。
還有一種男孩子喜歡的爆竹叫“炮打燈”,形體短粗,點燃信捻兒,“嘭”的一聲炸響,一道火光沖天,在高空中綻放出紅綠黃色的燈火。
就這樣,不知不覺已過了中午,集市上的人們漸漸散去,“炮仗”市場的商販們也要收攤了。
小孩子們摸著衣服口袋里鼓鼓囊囊的啞炮——“戰利品”,個個高高興興,心滿意足。
由于沒錢買吃的,大多都是餓著肚子回家了。
農村里趕大集,是物質匱乏年代催生出來的一種自由商品貿易形式。
一個公社,方圓十多里一個集,除了專業的各式小商小販,還有一些農戶,把自己家多余的商品,拿到大集上去賣,賺點零錢,維持日常開支花銷,像自己家養的雞,剩下的雞蛋,要出欄的牲口還有小豬崽兒,院子里種的青菜,地里種的五谷雜糧等等……
要想出門趕集,對于居住在縣城和廣大農村里的人來說,就是靠徒步,農村話叫做“起旱”。
這年月,連公社干部們下鄉,都靠徒步,條件好的才能騎輛自行車。學生上學,靠徒步;走親訪友,靠徒步;遷徙搬家,更是依靠徒步。
所以,這時候的人都是特別能走路,一天走上幾十里不在話下。
盡管劉家莊地區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然而,除了偶爾穿梭其間的城市居民,鮮有鄉村百姓甘愿掏出那幾毛錢的車資,選擇搭乘公交前往市集。
他們大多秉持著質樸的傳統,腳踏黃土,肩扛希望,徒步踏上趕往劉家莊。
為了來劉家莊趕大集,有人也不辭辛勞,徒步穿越十幾里蜿蜒曲折的山路,翻山越嶺,只為那一份熱鬧與期待。
更有甚者,因路途遙遠,不得不提前在親朋好友家借宿一晚,只為次日能更早地融入那片歡聲笑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