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我們必須將中醫藥事業置于首要位置,全力推進。一旦成功,它將成為劉氏家族基業長青的重要支柱。”
“只要中醫藥產業屹立不倒,劉氏家族的繁榮興旺便指日可待。”
“咱們村落得天獨厚,背靠燕山、太行山,坐擁數百平方公里的廣袤山林,永定河繞村而過,山水相依,為種植各類中草藥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實乃天然的寶地。”
劉之野這話不假,京西山區的氣候環境表現為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干燥的特征。
這里的山林本就有著種類繁多的中草藥,涵蓋了益母草、射干、黃芪、地黃、白朮、魚腥草、防風、龍膽、柴胡、人參、靈芝、何首烏……等無數中草藥,可見這里進行半人工半天然種植中草藥的可行性。
這為劉家莊中醫藥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石。
劉之野,這么多年來孜孜不倦的,廣搜醫籍、秘方,珍稀藥材,更不遺余力地結交中醫界的精英,為中醫藥的研究傾注心血。
諸如中醫界的泰斗劉紹武、廖品正、鄧鐵濤、秦伯末、王玉川、王綿芝、方伯屏、方鳴謙、方和謙、朱良春、任繼學等大師及其高足,紛紛受邀蒞臨劉家莊的中醫藥研究所與中醫學校,他們不僅親自登臺授課,傳授中醫精髓,還深入參與研究,共同推動中醫藥學的傳承與發展。
其中,就有著名的中醫大師秦伯末前來劉家莊多次講學。他是華夏醫學會創始人之一,曾參與創辦京城中醫藥大學,主持并審定大學中醫學科教材,曾多次為國家領導人把脈治病,伍公非常推崇他,題贈“杏林春意暖”。
方伯屏、方鳴謙、方和謙是父子三人,他們是京城本地的中醫世家,方家與劉家老爺子頗有淵源,兩家關系不錯,對劉家莊的中醫事業也是大力支持。
為此,方和謙還辭去公職,前來劉家莊當老師帶徒弟。他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
方和謙精通傷寒,卻不自詡為經方派,主張經方和時方合用,自創多張經驗方。
他這人對京劇、象棋、美食樣樣愛好,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
因此,自踏入劉家莊的那一刻起,方和謙便深感此地學術氛圍濃厚,生活環境宜人,飲食習慣與他相投,休閑娛樂方式亦合其心意。
平日里除了教學研究,他還可以閑時游山玩水,與劉竟齋這樣的文人談探討書法,與眾多同行們辯論醫術,真可謂流連忘返,樂而忘返。
對于這份意外之喜,劉之野自然是滿心歡喜,視這位主動留下的頂尖中醫人才為珍寶,恨不得即刻將其奉為座上賓,倍加尊重。
如今,劉家莊的中醫學校的教學質量上不比一些中醫專科大學差。
自“劉家莊中醫研究所”喜獲碩果以來,衛教部門對這座小鎮上的中醫學校投以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目光。
經過一系列嚴謹而細致的考察評估,上級部門流露出明顯意向,欲將現有的中醫專科學校晉升為大專院校,旨在將其深度融入國家醫學教育的宏偉藍圖,作為培養未來醫學界精英的重要搖籃,為國家的醫學后備力量注入新鮮血液。
這一決策,無疑為劉家莊的中醫教育事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也讓無數懷揣醫學夢想的學子看到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這對劉家莊來說,更是一件大好事。比如說提升其知名度,社會地位上來說都有好處。
要知道,這年月,一般的地級市都沒有大學入駐,更何況區縣了。
倘若劉家莊區域能夠迎來多所高等學府的入駐,包括大學的設立,這無疑將為該地區未來行政層級的躍升鋪設了堅實的基石。
…………
三大爺神色凝重,話語間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決斷:“年后,街道辦的事務便全權交由福生、小凝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打理。而我,則將全身心投入到酒廠的經營與中醫藥事業的推廣之中,力求在這兩大領域深耕細作。”言罷,他的目光中閃爍著對未來的堅定與期待。
三大爺劉元海,如今真可謂“環境塑造人,生活改變貌”。歲月流轉,他早已脫胎換骨,不再是往昔那位土里土氣的鄉下老農。
如今的他,身居正處級要職,一身正氣,是“全國人大代表”與“全國政協委員”的雙重榮譽加身,更是劉家莊地區十幾萬民眾信賴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