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列車上的蘇聯別有一番風情:古樸大氣的車站,廣袤無垠的草原,風景如畫的山巒,無邊無際的海岸,沿途的原始森林,深藍深邃的貝加爾湖……等等,讓人情不自禁地從內心發出贊嘆!
這一路風景如畫,山巒、草原、白樺林、貝加爾湖、俄羅斯鄉村……幾乎每次打開窗簾都是不一樣的景色。
當列車行駛到葉卡捷琳堡至下諾夫哥羅德段,途中會經過很多俄式風格的小城鎮。鐵路兩側,村中的小屋顏色鮮艷,仿如童話般的俄式小木屋,格外靜謐舒適!
在伊爾庫茨克至新西伯利亞段,是西西伯利亞平原和中西伯利亞高原的南部邊緣,屬多山地帶,植被以針葉林和白樺樹為主。
鐵路沿線的白樺林和針葉林延綿不斷,還可以看到無數的圓木火車。還有碧野千里的大草原,實在令人無法抗拒!
到了伊爾庫茨克貝加爾湖段,鐵軌在修建的時候是特意沿著貝加爾湖修建的,列車會沿著湖邊行駛近3個小時,一面是湖景一面是雪山,兩面的風光都不容錯過。
湖畔行駛,眼看著貝加爾湖湖水清澈,碧綠,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
…………
四月里滿洲里是多變的,時而春光明媚,時而風雪交加,時而烈日炎炎,隨著氣溫的不斷回升,候鳥開始歸來。
列車一路向南疾馳,沿途氣溫悄然攀升,直至踏入京城地界,劉之泰身著的厚重皮大衣,在漸暖的空氣中顯得格格不入,最終不得不卸下這份冬日的包裹,任由春意悄然滲透衣襟。
劉之泰隨著人流,走出了離別將近兩年的京城站,他感覺就像離家很久了樣,看到家鄉的什么都會感覺親切。
原京城站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原址位于正陽門甕城東側,建成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舊稱“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正陽門東站)。
不過劉之泰眼前的京城站可不是滿清時期建設的那個了,它于后來的1959年,重新改建了。
要說當年的京城站,從設計到施工在鐵路建筑史上應該算是一個奇跡。
新夏成立以后,隨著首都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京城火車站的運輸生產任務越來越繁重,建設一個新的京城站顯得越來越急迫。
這個愿望終于在建國十周年之際實現了。
1958年10月下旬,根據京城市政建設規劃開始了新站的設計安排,站場設計由鐵道部第三設計院負責,站舍大樓由建工部第一建筑設計院和金陵工程學院合作承擔設計。
當年12月上旬設計方案全部完成,12月10日中央批準設計方案。設計人員僅用了兩個月就完成了本應該一年才能完成的設計工作量。
1959年1月20日,新站建設工程正式動工。參加的施工人員最多時達到2萬余人,投入施工機械300多臺、汽車200多輛,工程總投資5782萬元。蘇聯專家也給予了現場技術指導。
1959年9月10日工程竣工,施工建設者們僅用了7個月零20天時間就使一座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具有民族及古建筑風格的大廈矗立在世人的眼前。
新的京城站大樓正面朝北,東西寬218米,南北最大進深88米。大樓的中央大廳高34米,兩個鐘樓頂部距地面4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