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這天,人們流行在單位里吃憶苦思甜飯。
單位會提前準備好野菜、樹皮,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煮成一鍋粥,大家一起吃。
這“憶苦思甜飯”有兩種,一種是用爛菜葉、芋頭花、南瓜花、蘿卜纓、野菜、米糠、地瓜干煮成的粥,一種是用玉米面、山芋干、山芋粉、麩子等蒸成的窩窩頭。
這兩種食物的最大特點就是很難下咽——對,這正是主辦者希望達到的目的:希望大家通過這種品嘗這種舊社會常見的食物,來牢記“萬惡的舊社會”,熱愛新社會。
吃飯的時候,單位的大喇叭還會用最大的音量播放《白毛女》,喜兒的哭聲驚天動地。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
在春節期間“抓xx、促生產”是全國性的行動。不少地方還要求大家以“xx加拼命”的精神,加班加點干gm。
在廣大農村,“農業學大寨”、移山填海、開溝挖渠、大修水利、大造梯田是春節的一景,到處是紅旗招展,人流如潮。
有的農家門上就寫著“三十不停戰,初一堅持干”的對聯。。
然而,即使這樣,人們心中的春節情節并未太多改變。
人們或許不會在公開場合慶祝,但在私下里,家人們仍然會相聚一堂,共享這一年的團圓,互道祝福。
今年的春節,雖然沒有了往日的喧囂,但家的溫暖,親情的牽掛,仍然給人們以慰藉。
不過,家里的年夜飯還是要有的,但是在吃飯前,家里老老少少都要開一場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會議,父母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身份,而是要虛心接受家庭成員的批評。
最后,大家一起站起來。。。然后再坐下來吃飯。
拜年禮儀也有了新變化。
子女們不再磕頭,而是鞠躬,并向父母說:“爸爸同志,媽媽同志,春節好!”送禮物時,除了必備的糕點,還會送一張年畫。
長輩們會畢恭畢敬地站起來,把年畫小心翼翼地貼在墻上……
在如今的人們心里,大家對他老人家的感情是真正發自內心肺腑的感激。
大年初一要給鄰居拜年,但不允許說“恭喜發財”之類的話,而是祝對方“在新的征程中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
在農村,正月里的社戲、娛樂活動也都變了樣,民間許多歡慶春節的傳統活動和儀式,如扎花燈、舞龍、耍獅子等,都銷聲匿跡了。
取而代之的是樣板戲,高蹺上的才子佳人、英雄好漢變成了樣板戲里的楊子榮、李玉和、李鐵梅、沙奶奶、阿慶嫂、新四軍等。
劉家莊的一位老奶奶給城里的孫女寫信如此描繪農村里的gm化春節:“今年公社里過了一個gm化的春節,比往年更加歡樂,更有意義!家家都不請客送禮,除夕那天,全公社大小,都擁進小學禮堂,參加你堂哥興原的新式婚禮。
新郎新娘先恭恭敬敬地給老人家行個禮,接著講話,表揚他們破舊俗、立新風,不坐花轎、不辦酒席、帶頭晚婚(男的28歲、女的25歲才結婚),聽黨的話,不愧為貧下中農本色,號召大家向他們學習!大家說說笑笑、拍拍手,吃喜糖,怪有意思的。
我看新式結婚就是好,既熱鬧,又省錢!除夕晚上,鑼鼓喧天,俱樂部的業余劇團,為大家演出gm現代樣板戲。
大年初一,報喜隊到軍屬家拜年賀喜。人們剛辭舊歲,就沉不住氣了,紛紛下田挑河泥。全村子熱氣騰騰,今年一定又是一個豐收年。”
劉家莊地區公社為了響應號召,雖然過年期間繼續唱大戲,不過今年都是樣板戲為主。
劉家莊公社還刻意安排一對老夫妻上臺唱《天上布滿星》,這是今年比較流行的歌曲,老兩口在舊社會吃夠了地主老財的苦,上臺后情緒非常飽滿,但由于年齡太大,口齒不清,歌詞唱得混混沌沌,臺下一陣哄笑,公社領導趕緊讓他們下去了。
接下來是兩個女孩兒上臺唱《想起往日苦》,唱得非常動情,臺下曾經的貧下中農們也都聽得淚流滿面。
前來視察的一領導,就問這兩個女孩兒是什么家庭成分,劉家莊的干部回答曾經是貧農,不過解放后便翻身了,領導一聽就動情了,還是咱們窮人知道……
…………
2月2日,農歷臘月二十四,今天開始過“小年”了……
這日子里,大多數的學校里已經停課,師生們基本上來去自由,無人管理,純粹靠自覺性約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