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深冬的一個清晨,京城被一層厚重的寒意籠罩,凜冽的北風呼嘯而過,行人無不緊裹著厚重的冬衣以抵御刺骨的寒冷。
今天最低溫度達到了零下二十多度,路上的行人們紛紛被凍得直打哆嗦。
劉之野迎著刺骨的寒風,匆匆步入自己的辦公室。門剛合上,他的通訊員小曲便敏捷地迎了上來,接過他手中的大衣,細心地掛在了一旁的衣架上。
“首長,早上好!這是剛泡好的熱茶,您先暖暖身子。”小曲的聲音溫暖而恭敬。
劉之野微微頷首,簡短地詢問:“今天的報紙到了嗎?”
“已經放在您的辦公桌上了。”小曲迅速回應。
劉之野步至辦公桌旁,幾份報紙赫然在目,《人人日報》、《解f日報》等整齊排列,散發著油墨的清香。
而《人人日報》擺放在最上層,今天的報紙,那頭版頭條加粗加黑的大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劉之野的注意。
劉之野的面色隨之凝重,他毫不猶豫地拿起這份報紙,目光如炬地沉浸于字里行間。
果不其然……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12月22日,夏國《人人日報》引述了xxx最新指示,號召城市中的廣大知識青年到農村中的廣闊天地中,用汗水與勤奮開辟新道路。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這一年,無數滿懷激情、朝氣蓬勃的青年學生響應號召,離開城市走向偏遠農村,開始一段刻骨銘心的人生歷程。
劉之野只有他深處在這個激情的時代里,才明白了,為什么后來會有兩千多萬.
說實話,面對目前夏國的一些形式,這很有必要。
一是,這兩年,夏s兩國因為二是,這對于此時夏國的城市來說,還無法負擔起如此多的人口。
如何安置大量的閑散人口成為了此時的新夏國所面臨的一大難題。
此時的農村建設對于知識分子的需求呈現著巨大的空缺,而城市卻積壓了大量的知識分子。
既然城市里沒有合適的工作崗位,不如將他們投放到祖國的各個急需發展建設的農村地區。
這樣一來,既能解決就業問題,又能將知識帶入農村,給農村的發展注入鮮活的動力,讓青年們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創造價值。
上山下鄉讓這些知識青年在進入社會后能夠有自己的一份工作,并且自食其力,極大程度地緩解了國家的就業問題。
而獲益的不僅僅是城市,農村乃至邊疆也同樣因為這些城市里輸送出的知識分子而獲益。
首先最直接的便是增添了土地耕種的有生力量,大量的知識青年涌入農村和邊疆,開墾荒地。
用自己的熱血和青春去建設祖國,用自己的知識來普及教育,給地區帶來繁榮與興盛。
他們與當地的農民一起耕種,一起勞作,一起奔走在生產一線,緊密的和勞苦大眾堅定的站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贛省的共青城、西疆的石河子,還有天南省的橡膠林,都閃耀著上山下鄉所帶來的切實利益,為當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另外上山下鄉也為邊疆的和平穩定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這時期的夏國,像是被兩個超級大國堵在夾縫中生存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