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虎問連長老宋,“我們這里離s國還有多遠?邊境在哪里?我們這里打過仗嗎?”
連長老宋告訴葛小虎,“在這山后頭就打過仗,那里有抗日聯軍的足跡。”
頓時,葛小虎的心里升騰起一種敬仰。
“那我們這里的后勤補給怎么樣?”
“一旦打起來,后勤物資肯定能跟的上。咱們山里就有個軍工廠,能制造槍炮還有彈藥。”
葛小虎聞言就舒心踏實多了。
他是今年剛調來這里的,由于他在原部隊里表現出色,現在已經是正排副連職干部了。
閑事,連長老宋就跟葛小虎介紹他們部隊駐地附近的情況。
老宋說,團部駐地二龍山車站旁約五百米遠,佇立著一個水塔,那是倭國人當年留下的遺跡。
當年這個地區被倭國人長期統治,倭國開拓團在這里拓荒種地、娶妻生子、安家落戶。
倭國侵略軍修建了許多軍事工事,在深山里也有修筑的軍事設施,供他們屯兵、儲藏以備戰爭之用。
開拓團是在“9·18事變”之后,倭國向夏國派來的軍事兼民間組織。
“開拓團”不光有軍隊,還有大量的移民。
據不完全統計,倭國在侵占夏國東北期間,共派遣開拓團八百六十多個、三十三萬多人。
“開拓團”強占或以極低廉的價格強迫收購夏國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給夏國農民耕種,從而使幾百萬夏國農民失去土地,四處流離或在倭國組建的一萬兩千多個“集團部落”中忍饑受寒,其間凍餓而死的人無法計數。
據說,抗戰勝利開拓團撤離時有四百人左右,后來途中死了很多。
從夏s邊境在山里徒步走,很多婦女孩子走不動了就留在了夏國黑河地區。
連隊駐地有一個女知青,她的媽媽就是倭國人。當年她的舅舅是開拓團的,從倭國來到夏國東北,姥姥在家放心不下,就派媽媽來照顧。
誰知到這里不久,倭國就投降了。沒有找到舅舅,媽媽也回不去倭國了,于是嫁給了她爸爸。
去年夏倭邦交正常化后,沒有幾個月,她媽媽就回倭國了。
葛小虎到了部隊后習慣了寫日記,他的日記本上第一頁就寫著:“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gm的首要問題.……”
葛小虎,身為副連長并兼任一排之長,麾下有一新兵李華國,其表現尤為亮眼。
葛小虎慧眼識珠,認定李華國為可塑之才,便時常給予勉勵,鞭策他不僅要加強訓練,更需加強文化修養,以期有朝一日能如自己般,通過不懈努力,提干成功,踏入軍校殿堂,實現軍旅生涯的華麗蛻變。
今年秋,19歲的李華國應征入伍,實現了自己從小就懷揣的當兵夢。
這一切的起因要追溯到他10歲那年,部隊在冬季拉練時住進了他家的空房子。
在那個寒冷的冬天,兵哥哥們不僅幫助他家挑水、打掃院子,還時常送來多余的飯菜,這些小小的舉動讓年幼的李華國感受到了深深的軍民魚水情深。
那時,他就下定決心,長大后一定要去當兵,回報這份情誼。
李國華是初中文化,現在負責連隊的蔬菜和糧食采購工作。
在北方的冬天,連隊的生活尤其艱苦,蔬菜的儲備顯得尤為重要。
每年十二月初,連隊都會開始采購和儲備冬季蔬菜,而李華國和他的戰友們則負責將這些蔬菜搬運到菜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