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入伏了,
咱老四九城的熱天,算是真的要來了!
說起這老京城人的夏天,豈是一個“熱”字能形容的。
說出趟門吧,從小院走到胡同口,就熱得四脖子汗流。
等到了三伏天那就更別提了,悶得人喘不上氣來,恨不得人走到哪,就得把電風扇搬到哪去~
有時候劉之野就琢磨,您說這年頭會兒也沒有空調,甚至電風扇都不怎么開,人們是怎么熬過一定些個酷暑的。
這伏天的晚半晌兒也十分悶熱,令人難以入睡。
于是有人就將炕席拿到院子里,用涼水沖刷或用濕布反復擦上幾遍,直到涼爽了,再躺在上面兒,美其名曰睡“涼席兒”。
人躺在上面不粘身子,感到很涼快。
為了防止蚊蠅的打擾,人們多在炕席邊兒點上一根火繩兒,這一夜就能睡個踏實覺了。
無論是四合院還是大雜院,都有個大門道,因南北(或東西)暢通,夏日里小風兒一吹,特別涼爽,所以成為人們三伏天兒里納涼的好地方。
白天多是大雜院里的大媽、大嬸們聚在大門道理一邊做針線活兒一邊納涼風兒,俗稱過“穿堂風兒”。
到了晚上,則換成院子里的老爺們兒在大門道里鋪塊涼席睡覺,也謂之過“穿堂風兒”。
如果門道進深較大,能睡上三四個人。
這年月,京城的街巷口或胡同里有不少的古樹,以槐樹居多,因樹冠大,樹陰兒也大,特別是烈日當頭時,濃陰下卻很涼爽,于是成為人們夏日里納涼的好地方。
尤其是在三伏天兒,樹陰兒下就沒有斷過人的時候,俗稱乘“陰涼兒”。
街坊鄰居們有的聚在樹陰下聊天兒,有的下棋,有的鋪塊油布或涼席就睡在樹下。
濃濃的樹陰,輕輕的涼風兒,為胡同里的人們營造一份涼爽的氛圍。
每到三伏天兒里,許多人都喜歡吃涼物以“解心火兒”。
胡同里有水井,三伏天兒里人們喝得最多的是“井拔涼”,就是飲用從井里剛提上來的井水,帶著陣陣涼氣,喝上一碗,從心底感到涼爽。
此外涼酸梅湯、涼綠豆湯、涼綠茶等也是許多家庭必備的飲料。
三伏天兒里的吃食也以涼物居多,其中過水兒面最受人們的青睞。
剛出鍋兒的面條往涼水里一放,將熱氣兒浸得一干二凈,有的人覺得過一次水兒不夠涼,還要過上二回,然后澆上三合油兒或芝麻醬,吃到嘴里那叫爽。
不過,在劉家莊里生活的人,要比起其他地方好過不少。
這里畢竟是山區,氣溫要比城里低一些,另外家家都有電風扇,這是劉家莊電風扇廠自己生產的產品,并且還是塑料外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