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茹隔幾天就翻一翻白菜,掉下來的菜梆子不舍得扔,剁成餡,包菜團子吃。
如果問劉之野冬天里吃的最美的一頓飯是什么。
那就是50年的冬天劉之野從s市步校連夜回京的那個晚上。
母親鄧茹深夜給他下了一碗掛面湯,里面臥了一個雞蛋,出鍋點了點香油。
劉之野吃得好香哦,感覺真是人間美味。
那日歸家省親后,他毅然踏上了北朝的烽火戰場,一去便是漫長的八年光陰。
光陰似箭,轉眼間二十五年匆匆流逝,但那段記憶于他而言,依舊鮮明如昨,歷歷在目。
冬日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不好過,有苦,有樂,也有趣。
這年月老百姓過冬穿衣就是棉襖棉褲。
劉之野小的時候全家人的冬裝都是母親親手做的。
一到秋天,母親鄧茹就忙得抬不起頭來,納鞋底,做棉鞋;買棉花做棉襖棉褲,縫縫補補,穿的衣服都有補丁。
父親劉竟齋的棉襖棉褲都是黑色的,大抿擋褲,對襟棉襖。
他再帶上一副大黑框眼鏡,整個人看起來就嚴肅,學生們沒有不怕他的。
那會兒劉之野他們三兄妹幾個的棉衣一冬只有一套。
如果是下雪天把棉衣給弄濕了,晚上在火爐子上架起烘籠烤干,第二天接著穿。
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年母親鄧茹老家來人,好客的父親留這位親戚擱家住了一宿。
好家伙,給劉之野兄妹幾個都傳上了虱子,咬的他們渾身都是紅疙瘩,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一直撓癢癢。
母親鄧茹就在他們睡覺的時候,對著昏暗的燈光在衣服縫里找虱子擠。
現在想想挺惡心,其實那時候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會兒條件好一點的家庭,孩子們棉襖棉褲里面穿著汗衫、襯褲,條件不好的就是光不出溜穿棉襖棉褲。
母親鄧茹是個體面的人,自己吃苦節省,也要讓劉之野他們三兄妹穿暖。
等劉之野和弟弟劉之泰都上了小學時還不錯,每個人都有棉猴穿。
冬天穿棉猴,戴棉手套,背著布書包是那時小學生的標配。
現在,等劉淑賢這一輩的時候他們老劉家就徹底起勢了。
家人們穿的基本上都是成品衣服,毛衣毛褲,還有棉衣棉褲,都是成品的,好看還暖和。
但是,母親鄧茹還是堅持每年給這些孫子孫女輩每人做一套用料瓷實的棉衣棉褲。
劉之野今日得空,偷得浮生半日閑,最愜意的莫過于蜷縮于這溫暖的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