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家兄妹幾個打小最饞的就是肉!!!
閆招娣看著花錢扣扣搜搜的小當,她就想起了自己小時候。
記得十多年前那會兒,她家里過年要買兩只小柴雞,她母親想做“小雞燉蘑菇”和“涼拌雞絲”。
南鑼鼓巷胡同附近的幾個副食商店根本不進貨。
父親閆埠貴上班路過東風菜市場,就帶著她去買,而后他自己個兒再去上班。
東風菜市場早晨7點開門,他們走到那兒離開門還有一刻鐘,見到的是黑壓壓的一片不怕冷的人群早站在菜市場門口了,有的挎著籃子,有的提著網兜,這群人都擺出購買“年貨”的架勢。
菜市場的大門準時開啟。
采購“年貨”的人們蜂擁而至,都搶先站到要買的年貨柜臺之前,焦急等待著“幸福”的一刻降臨。
柜臺里的雞、鴨、魚、肉應有盡有,可一個小時后,一掃而光的柜臺是那樣的安靜。
那個年代排隊買“年貨”就得要票了,花錢還得有時間去排隊。
采購“年貨”的人們在菜市場里喊著、嚷著,從這頭走到那頭,從南邊的柜臺走到北邊的柜臺,整個菜市場內人聲鼎沸,閆招娣真怕那個混凝土的大屋頂被這里面的喊叫聲給掀起來。
那天早上8點多,閆招娣提著兩只凍得硬邦邦的小柴雞和兩條各有一斤左右的黃花魚回到家里,干活的三大媽看到后問問價錢,還是有些喜上眉梢的。
下午,風后的院子在陽光的照射下,溫度開始回升。
“糧店來花生了,每人半斤。”院里的大媽熱情地把這可靠的消息告訴每家。
花生也不是隨時能買到的,只有到了過年前,憑糧本按上邊的人口才能買回幾斤帶皮的花生和葵花籽。
花生買回家,“摳門”的老媽給她抓了一小把,然后就“藏”起來了。
三大媽說:“得到了過年那幾天,放在盤里擺在桌兒上,迎接拜年的客人。”饞嘴的閆招娣即使再不高興,也不敢多說些什么。
大哥閆解成算是個孝順人,后來去了供銷社里當干部,每逢過年過節都要從工作的地方,往家里帶回一些難得的好東西。
當然她們全家會跟著沾光了!
想起這些曾經難忘的生活,閆招娣就會心一笑。
現在她們家里早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閆招娣也是工作了幾年的人了,平時掙得錢她也不需要交到家里,花錢上比較自由。
所以,趁著年底難得機會,她要好好的消費一次。
年年過年,年年如此。
一進臘月門兒,過年的氣氛就漸漸地濃了。
喝了臘八粥,做好了臘八蒜,年禧已近在眼前。院兒里的街坊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
四合院兒里門兒對門兒,屋挨屋,一家燉肉,滿院兒飄香。
過年了家家都會做好的吃,可以想象,這香味兒得多濃郁啊。
而且相互仿效、互通有無是大雜院兒的一個特點。
例如,閆家做了什么差樣兒的了,就會送給鄰里們嘗一嘗,而別人家有什么好吃的也給他家端過點兒來,多年來一直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