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李助理員說道:“我剛剛從營口趕回來,部分市區已被地震毀掉了,部隊搶險救災任務非常重,又嚴重缺乏物資,干部戰士非常苦,吃不上飯,團首長讓我帶兩輛解放車回來,一輛拉土木工具,一輛拉一車食物回去。
前方急需的是土木工具,今天我必須連夜趕回營口,那這車食物的任務就由你來完成吧,但是明天必須送到部隊,越快越好。”
由于情況緊急,易援朝也沒再耽擱,連夜帶隊趕往營口,總算是在規定時間之前,將這滿滿的一車食物送到了團部。
團首長見他們能在短時間里,送來一車食物,很是滿意,可團首長并沒有把食物留在團部,而是讓易援朝負責送到各營部。
易援朝只好照辦,結果到了各營,營首長又讓他分到各個連隊,發給戰士們吃吧。
可當易援朝將食物分到戰士手里時,他們不少人拿著也舍不得吃,而是把食物送給了受傷的鄉親和餓的前心貼后背的孩子們。
官兵一致、軍民同心,這一幕幕,讓易援朝備受感動。
而易援朝因為這次送食物,最后沒有返回駐地,如愿地和戰友們一起投身到了抗震救災的第一線,目睹了災難的可怕,也磨練了自己的意志,讓他懂得了軍人二字的責任。
第二天,他們來到市區附近一個煤礦,這里的居民區早已淪為了一片廢墟,成排的平房全部坍塌,一些遇難群眾的尸體裸露在瓦礫堆上。
車剛停穩,聞訊而來的群眾就把他們圍了起來,爭著搶拉戰士們去幫他們救人。
易援朝一看,認為救災應當要有秩序,不能失控,如果干部戰士能單獨行動,定然事倍功半。
于是當即下令,以班排為單位,有組織地開展救災工作。
由于他們接到的主要任務是運送傷員,因此沒有攜帶必要的救災工具,戰士們只能拿著車上僅有的幾把鐵锨和洋鎬投入戰斗。
堅硬的水泥屋頂搬不動,砸不開,有的戰士手指都磨出了血,當他們費盡全力把人從廢墟中扒出來時,十幾個人已經……,
易援朝等人不得已,只好用廢棄的床單被子把他們裹起來,抬到空地上排起來等待……
不覺中午時間已過,戰士們又累又渴又餓。
炊事班剛把大米飯蒸好,旁邊的群眾就圍了上來,戰士們看到饑餓的群眾,就主動把飯碗讓給了群眾。
易援朝看到有一位年近70歲的老人蹲在行軍鍋旁,用勺子使勁地刮鍋底的煳渣渣,一邊吃一邊嘟囔:“多吃一口就能多活一天。”
他心里不知滋味,就從自己的碗里拔了一些飯菜給老人。
二師工兵團是從去年2月5日凌晨進軍海縣的,后來一直到3月中旬才撤離,在近四十個難忘的日日夜夜里,他們與海縣人民同生死,共患難,建立了深厚的軍民情誼。
在這場偉大的抗震救災中,工兵團和其他兄弟部隊一樣,也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和感人事跡,在抗震救災中樹立的學習榜樣。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