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蒙蒙亮浩浩蕩蕩的車隊便依次開出了各校園,小學、中學日、高中、專科學校……然后在劉家莊民兵們的組織下,變成一支大軍前往“八寶山”。
等清明節祭掃踏青過后,天氣真的回暖了,劉家莊的學校又開始組織春游了。
劉家莊的學校春游基本是游園,什么北海、景山、中山公園,南陶然亭、北紫竹院,西直門外動物園,遠的頤和園,頂遠到香山。
劉淑賢打小最得意游頤和園,爬山上佛香閣,劃船下昆明湖,逛景兒游長廊、繞諧趣園、溜東堤,上十七孔橋,回來還得去摸摸銅牛尾巴……
一年才一回,興奮得頭天晚上睡不著覺。
每當學校游園時,學生家里盡最大能力給準備,絕對優待:烙白面餅是起碼的,怎么也得是黑糖的;帶老咸菜太不匹配了,怎么也得是油鹽店買的小醬蘿卜;煮雞蛋是“有檔次”的標志,最好能帶兩個;山楂干泡水得加點白糖,還有村里產的果脯、餅干、果汁飲料、加上軍用水壺灌上挎著,就更提氣了……
劉家莊的學校有錢,每當集體游園活動時,都是來回兒租公共汽車。
坐的是大鼻子老道奇,車廂里擠得滿滿的。
往回走的時候,一過動物園,路兩旁便是農村風光了,看著新鮮,倆眼不夠使的。
路上馬車牛車小驢車,牌子車洋車自行車,解放車,吉普車、嘎斯車,也有那成串兒的駱駝踱著方步挺脖昂首叮當而過。
路過一些比較落后的村莊,村民們正在開春抹土房。
這年月西郊鄉村還有些人家的房子是土房——因房頂是泥土抹的而得名。
風吹日曬雨淋,一年下來,房上泥土流失嚴重,開春必須補鋪滑秸麥魚兒泥到原厚度,以防雨季房頂漏水。
這是一天必須完工的急活,得七八個工匠組成一個檔子,流水作業。
屆時,眾鄉親便應約來幫忙:挑水的、和泥的、運泥的、拽泥的、苫背的……
術業有專攻,上上下下七八個匠人各抱一攤兒,分工合作,井然有序。
都是鄉里鄉親的,老街舊坊干著說著逗著樂著,輕松歡快。
你說個笑話兒,我插個曲兒,他打個趣兒,大家伙兒湊段兒《小女婿》,東家忙著遞煙倒茶水兒——滿滿的人情味兒。
老輩兒早定好了鄉規民約:給鄉親幫忙夠一整天的,只吃兩頓農村飯兒,不取分文,只要鄉親的情分。
京城地區的“春脖子短”!
春來也無信,春去也無蹤,眼睛一眨,在京城市內,春光就會同飛馬似的溜過。
屋內的爐子,剛拆去不久,說不定你就馬上得去叫蓋涼棚的才行。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劉之野內心的焦躁不安卻越來越盛。
離記憶中的那場大地震,越來越近了。
發生在六六年的那場大地震,劉之野是沒有任何記憶的,當地震發生時,他無比懊悔,這么重要的事,自己怎么能想不起來呢!
為了面對馬上到來的這場災難,劉之野是煞費苦心,從抗震演習,到宣傳地震預警知識……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