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下午3點多,蔣建國他們把她扒了出來,發現她身上完好無損,大家都很欣喜,給她喂了點食物和水。
蔣建國帶著幾個戰士用擔架迅即把她送到附近的急救站,又接著返回救人。
天快黑時,蔣建國想起了那名小姑娘,有些放心不下,又去急救站看望。
醫務人員難過地告知他們,這個叫楊春蘭的小姑娘已經死了。
這讓蔣建國等人追悔莫及。
大概是因為在廢墟中待得太久導致小姑娘嚴重虛脫,加上醫務人員看到她沒有硬傷忽略了,去搶救傷勢更重的傷員,未對她采取輸液等措施,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打這以后,蔣建國無數次地想起這個小姑娘,內心特別自責。
他覺得都是自己的錯,要是當時派一個戰士守著她,或者跟醫務人員交代得再具體些,也許悲劇不會發生。
這件事后,蔣建國與連里的同志們化悲痛為力量,在救災期間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連里戰士高沛年齡還不到18歲,他跟很多年輕的新兵一樣,第一次看到遍地的遇難者遺體時,嚇得頭發都立起來了!
但是到后來,他們運送遇難者遺體時,都能累得靠在墻上就能睡著……
在不眠不休幾十個小時之后,高溫、余震、缺水、沒飯吃開始開始成為最大的威脅,沒有飯還可以撐著,可在40攝氏度的酷暑中,很多人因為缺水而昏倒……
班長馬國偉和戰友好不容易才在坍塌的游泳池里淘了一點發綠的水回來。
就這一小杯水,在幾十號戰友間傳來傳去,大家只是濕潤一下嘴唇、喉嚨。
很多人連游泳池的水都沒喝上,而是趴在地上,直接用嘴吸著下雨殘留的一層泥水。
“那水是燙的,黃色的,滿是土腥味,還夾雜著一股騷臭味。”
由于嚴重缺水,前線副總指揮劉之野最后悔的事就是“準備不足”,竟然沒有事先在空間里準備更多干凈的水。
劉之野空間里的干凈水和物資,絕大部分都送去了野外醫院,這里有十幾萬的傷員,因為他們更需要。
陸路中斷,物資運輸非常緊張,空運空間有限。
所以,干凈的淡水依舊緊缺,劉之野也和戰士們一起連續兩天忍受著無水可喝的生理極限,他在日記里,在最醒目的位置寫下了“滴水貴于油”五個字……
…………
在這場慘烈的、腥風血雨的戰斗中,喬頭經受著考驗、人民經受著考驗、戰士們也都經受著考驗。
劉之泰與賀紅梅這夫妻倆也是自愿報名參加了這場偉大的救援任務。
當時,野外醫院里有的傷員手和胳膊受傷,吃飯喝水都不能自理,他們就一勺勺地喂飯喂水。
有的傷病員呼吸困難,他們就口對口地進行人工呼吸;有的傷員大便解不出來,用藥后也不見好轉,他們就用手一點點兒地幫助他們摳;有的傷員小便排不出來,他們就用嘴含著導尿管,一口口地往外吸……
一次,劉之泰的醫療組正在搶救一位傷員時,一陣余震襲來,附近殘墻斷壁倒塌,碎磚亂石紛飛,傷病員生命安全受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