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之前的疑惑就早已拋在腦后了,請你你就吃唄,管那么多干嘛。
正喝到盡興之時,這時候這位請客的朋友假借去廁所的名義,一溜煙,他跑了。
按安五爺的說法他那時候很警惕,因為這種事情也不是第一回見了,自然有所防備,再加安五爺酒量大,腦子十分清醒,他第一時間就反應過來“壞了,這小子肯定是跑了!”。
一聽這個大伙酒全醒了一半,桌子下邊躺著的人一下就坐起來了,您想想那時候的人能往哪跑呀,甭琢磨,往公共汽車站跑準沒錯。
安五爺那會兒歲數還年輕,他常年蹬三輪身體好,也瘦溜,一米七的個頭,兩條大長腿一蹬起來那速度可也不慢。
后面飯館的伙計也跟著跑呢,心想伱們追上也就罷了,追不上你們幾個湊錢也得把這桌酒錢結了。
跑到車站一看,這小子正擠無軌電車呢,安五爺都上去一把就給他薅下來了。
這酒喝的,可真不算體面,您可能得問,不就一頓飯嗎,還值當這么賣力氣追呀,多新鮮呢,追不上這賬誰能結呀……
聽完安五爺講的故事,閆埠貴說道,“酒乃糧食精,一日三餐都不能離!
我小時候不懂酒,覺得喝那玩意兒就是遭罪,厭惡得不行。
成年時喝酒,更多的出于合群,雖然打心底討厭,可還是要喝兩口。
步入中年后,酒就像一個老朋友,巴不得天天待在身邊,一起嘮嗑嘮嗑。
所以,不少成年人大都喜歡喝酒,一來解解悶,二來品味一下那些年的酸甜苦辣。”
李記者聞言就對閆埠貴肅然起敬,覺得眼前的這位大爺不一般,說的話非常有哲理。
“閆大爺,您說的太好了,我敬你一杯!”
輪到傻柱說話了,他當了這么多年的食堂主任,也鍛煉出來口才。
傻柱就跟小李說起了他們四九城人的酒文化。
“嘿!先說這喝酒的理由就多了去了。
逢年過節要喝酒,謂之“喜慶酒”。
人們結婚要喝酒,稱“喜酒”;家里生孩子辦滿月稱“滿月酒”。
就是有人過世了,辦完喪事也要辦幾桌,謂之“謝和酒”。
意思是對幫忙街坊鄰居的感謝之意,特別是老喜喪,更是要多擺幾桌。
另外,這遇到朋友相聚,親戚來訪,隨時都能喝,故有“無酒不成席”之說。”
…………
東山省報的記者小李在安五爺家這一頓酒,收獲很大。
后來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在報紙上發了個連篇,引起了不少的反響。
他發現這京城人特喜歡喝酒,有意思的是,他們還將喝酒的分出個“三六九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