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野一家人站在后門橋上,東張張,西望望:
什剎海的水波光粼粼,靜靜地自西淌來;橫穿過腳下古橋的涵閘,從緊趴在兩岸的鎮水獸的眼皮底下通過“安檢”;波紋蕩漾著向東流,岸樹水草蔥蘢,在約百米遠的地方彎向南去……
后門橋河沿胡同首先是個居住區。
兩岸住房相連屬,宅戶門盡對河開,蒸騰著熱烈的民居氣、生活氣。
他們下橋頭逐水而行,后門橋往下,是于糞場大院、拐棒胡同北口,有一座無名的木橋,踩在上面吱嘎作響、顫顫悠悠,通向帽兒胡同;
河道南拐之后,于拐棒胡同東口,有一座無名的磚石橋,通向雨兒胡同,到拐彎處再往南走百十米又遇一座古橋——東不壓橋。
要是打開京城的地圖,會發現從后門橋,到東不壓橋,可見一道先向東,后偏東南的綠幽幽的水線。
后門橋以東的水道有點像馬的尾巴,它悠然自如地一甩,留下了皇城正北,向東而南的這條瀟灑的弧線。
其實,后門橋以下的這條河,在老京城的城圈之內。
歷史上是曾稱過御河、御溝、玉河、金河,以至“金溝河”的。
元代進士楊載不就有“金溝河上始通流,海子橋邊系客舟”的詩句嗎。
后門橋東河道上的胡同,清代曾叫“馬尾巴斜街”,建國后又改為了“東不壓橋胡同”。
劉之野新買的這所宅子就是在“東不壓橋胡同”,西距后門橋不到一百米,位于河的南岸。
大門離水邊三四丈遠,“馬尾巴”開始亮出個優雅的弧線的前端,門牌是“河沿胡同甲100”號。
“甲100號”院是暗紅色的大漆木門,門下部對嵌著密布釘頭的葫蘆形厚鐵護,門檻橫臥在門礅與門板之間,這門檻是又長又厚又沉。
面向著大門看,門框左上角是藍底白字的“河沿胡同甲100號”門牌,門框的右上角鑲一塊長方形蒼綠色的木板,其上是劉之野用他7級書法隸書寫的“劉宅”兩大字,黑漆沉著。
這幾年,劉之野在仕途上步步高升,他沒有忘記內心的修養與追求。
他開始研習書法,以此作為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途徑。
每日里,他都會抽出點時間,沉浸在墨香與紙韻之中,一筆一劃,都透露出他對書法的熱愛與執著。
正因如此,他的書法技藝日益精進,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堪稱不凡。
【書法:7級(大師級)】
進大門,過門道,西屋的北山墻兼作內影壁,其下圍一長方形花池,種著幾排玉簪花。
其葉碧綠,其花雪白,有一股幽遠的清香味。
甘凝喜歡將那含苞欲放的花簪插在鬢角間,劉淑賢喜歡把玉簪花穿成一串,吊在胸前。
門道左拐是湖綠色的四扇屏門,門上暗紅斗方“中”“正”“和”“平”楷書四字。
進屏門就是庭院。
北房五間,南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二間。
南北房通透的大玻璃窗,屋內有雕花的隔扇,粗壯的房梁,新奇的吊燈,進口的花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