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月份的京城,說熱那真叫熱,說下雨,那大雨稀里嘩啦能下兩天兩宿。
這年頭的老百姓不要說家里有空調,有些人家里連電扇都看著新鮮。
在大商場、電影院這樣的公眾場合能有吊扇,人們便十分知足了。
那四合院里的老街坊是如何打發炎熱的夏天呢?
家家有三宗寶:折扇、蒲扇、涼手巾把兒。
出門辦事拿折扇,用著方便;
在家用蒲扇,又扇風又轟蚊子,乘涼墊屁股,下棋放物件,一舉多得;
涼手巾把兒各家更不能少,涼水盆里浸泡著毛巾,人們從街上四脖子汗流地回來,擰把手巾,灑點花露水,頭上頭下,前后背一擦,那叫一個爽!
新宅子里的家具物件不齊全,沒有配備冰箱、電風扇,劉家人實在是熱得受不了,打算過了今晚,明個就立即打道回府。
夏日里,作為老京城人,晚飯自然是主打面食,面條又是當然的首選。
劉之野親自下廚做的西紅柿打鹵面、炸醬面。
加上甘凝在附近副食店買的,用蝦皮、蔥花、香菜、花椒油、醬油、醋烹制的京味醋鹵,澆在過水的手搟面條上,再來根黃瓜,那叫一個美味爽口。
沒轍!他們一家五口人,各有各的口味。
而劉之野最喜歡吃的就是,買的這個用蕎麥面做的“扒糕”。
這玩意兒制作十分簡單,蕎麥面加水蒸成糕餅狀,冷水浸涼透,吃時切成條,拌以芝麻醬、蒜汁、醬油、米醋、芥末、胡蘿卜絲,吃到嘴里又涼又筋道,味美又開胃。
而他們老劉家夏天的餐桌,也絕不僅僅是面條的天下,各種餡活兒也閃亮登場,餡餅、包子、韭菜合子,瓠溻子,上桌的頻率要比煮餃子高。
原因就在于這些吃的,母親鄧茹她都能提前蒸烙,再熬上鍋綠豆稀飯,大人、孩子回來后,坐下便可以開飯。
夏天是瓜果蔬菜旺季,扁豆、豇豆、小白菜、茄子、西紅柿、柿子椒……都能入餡,薄皮大餡,吃著十分解饞……
劉之野想起了,南鑼鼓巷四合院里的聾老太太。
這位老太太就愛吃帶餡的,誰家蒸包子烙餡餅,都想著她。
她每回都笑呵呵感謝眾街坊:“全院照顧我一人,我如今的吃喝,給個知縣我都不換!”街坊們則笑道:“人家知縣也不換。”
吃過晚飯后。
劉之野一家就五口人圍坐在院子里吃冰棍,聊聊家常。
他們吃的是京味十足的奶油、小豆、紅果冰棍。
這片街道大晚上的還有個在推車賣冰棍的,她是一個瘦瘦的、戴白套袖的老太太。
聽老太太說,她是上北新橋一家大門市躉貨,一般都是午后串胡同叫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