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人都吃不厭,是最受普通市民歡迎的早點排行榜榜首。
如同文武協同、陰陽調和,吃早餐也講究干稀搭配。
干的雖唱主角,稀的也不能少。
京城飲食文化最獨特的、也是最令外地人聞之色變的部分,必推豆汁。
由于制作過程中發酵,產生沖鼻酸味,讓不少外地人覺得像食物餿掉,“啜一口便不禁作嘔”。
但老京城人認為它的妙處在于“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甚至能品出一絲甜味,于是習慣這味道,享受這味道,戒不掉這味道。
再說說這個豆腐腦,也是京城人最愛的早餐之一。
話說早年間,東城有個姓吳的大戶,樂善好施,所以大家都管他叫吳大善人。
這一天,吳大善人張貼了一個招募廣告,欲出高價招聘一位有經驗的大廚給做一道特殊的菜肴,什么呢?用素食材仿制猴腦。
皆因為吳大善人年輕時吃過真猴腦,覺得過于殘忍,歲數大了后雖然說講求吃齋念佛,卻還念念不忘,于是就想出這么個幺蛾子法子。
這個招募廣告貼出去的第三天,門外來了一個人,自稱行家里手,愿意一試。
吳大善人聽到有人“揭榜”十來分的高興,趕等見著來人一聽這名號不免眉頭擰了個疙瘩——來人自稱叫“白不搭”。
吳大善人心的話:“瞧這倒霉名字,別再是光說不練的主兒,回頭再嘬癟子了?”
但既然話已出口,白紙黑字寫得明明白白,自己又是個大善人,嘴還饞,也只得硬著頭皮應承下來。
這白不搭開始忙活起來,在吳家下人的幫襯下,從晌午一直忙到快掌燈。
餓得五積子六瘦的吳大善人終于等著信兒了:得活兒!
下人先將吳大善人眼睛蒙上后,再輕輕地打開白布,一碗白嫩的類似羹樣的“猴腦”呈現在面前,輕飄飄一股香氣。
吳大善人的鼻子頭動了四下半,咽了幾口唾沫星子。
趕等這下人用勺兒崴一口遞進吳大善人的嘴里后,這吳大善人舌頭直打轉兒,干嗎呢?
細細地品味,只覺得細嫩軟糯,如脂如玉,清香撲鼻。
連著吃了十幾口,吳大善人直拍巴掌,說了三個妙字,并對白大廚作出了肯定:好一個白不搭呀!
那么這位白大廚做的什么呢?其實就是一碗豆腐羹。
只不過以假亂真,故弄神秘,讓吳大善人蒙在了鼓里。
不久之后,這碗豆腐羹可就出了名了,因其以“猴腦”為由,所以被叫做“豆腐腦兒”。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