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冬天,京城的每一個清晨都給人寒冷的感覺。
灰白的太陽終于費力地鉆出薄霧,把它那毫無熱氣的光線投射到這個巨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今年的11月24日晚上,在皖省鳳縣小崗生產隊的一間破草屋里。
18個衣衫破舊、面色饑荒的農民,借助一盞昏黃的煤油燈,面對一張契約,一個個神情緊張地按下血紅的指印。
這18個人一臉堅定的紛紛發誓:寧愿……,也要分田到戶搞包干。
3天后,《人人日報》第三版上刊登長篇報道:《群眾創造了加快養豬事業的經驗》,上面細致介紹了桂省和京城通縣如何提高養豬效益的新辦法。
變革就在這個寒冬里發生。
12月18日,夏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2月26日晚上,第一批50名赴m留學的訪問學者就在夜幕中乘飛機離開了京城。
夏國計劃在下一年度再向楓葉、大不列顛、法蘭西、德意志和倭國分別派出500名留學生,而m國則希望被接納5000人。
這一年很快就到了冬至,冬至古稱“日短”“日短至”。
冬至過后,便要開始數九了。
“冬至后十天,陽歷過新年”,這是死路數,年年如此,誰也改變不了的。
一過陽歷新年,離陰歷的大年就不遠了,那些盼望過大年的孩子就開始扳著指頭數上了。
冬至到了,冬至是中國傳統的節氣,吃餃子成了人們的傳統習俗。
二營五連連長和指導員提前兩天通知大家,冬至這一天上午,全連包餃子。
21日這天,連里的司務長和炊事班長提前到地方聯系買肉。
但是,過節期間國營商店很少有肉,老百姓有錢了,過節都想買點肉包餃子。
但為了讓官兵吃上一頓餃子,司務長又跑到劉家莊的養豬廠,費盡周折,總算弄到了百斤肉。
炊事班把一堆的白蘿卜、大蔥切碎,拌上肉餡,弄了一大行軍鍋。
然后通知各班拿著臉盆去領餡和面粉,回到各自的班里自己包。
副團長說:“咱們開展包餃子比賽,誰先包好誰先吃,第一鍋的餃子好吃哦!”
鐘興國他們三班的戰士大部分都是來農村。
農村孩子不要說餃子,就是白面饅頭也很少吃到。
許多戰士長這么大都沒見包餃子。
領到面粉和餃子餡后,班長作了分工,讓鐘興國負責和面,班里的其他戰士梁山、張方他們負責包餃子。
但是,鐘興國在和面時卻出了洋相。
他并不知道面和水的比例,也不知道是冷水和面還是熱水和面。
就跑到別的班去看,終于知道是溫水和面。
然而,開始和面后,和著和著,感到面團太干就倒進一些水,不曾想水倒多了成了糊糊。
急得鐘興國滿頭大汗,無奈只下,他又去后勤食堂要面粉,遭到炊事班長的一頓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