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生死考驗,他毫不猶豫地將手表和沖鋒槍交給了戰友。
這一舉動,無疑是他已經做好最壞打算的悲壯宣言。
排雷工作,既是一門精細的技術活,也是對意志力的極大考驗。
它要求排雷者擁有姑娘繡花般的細膩與耐心,同時也必須具備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
輕輕地撥開草叢,鐘興國慢慢地找到了絆發雷的拉線,順著拉線,他撥開更深的草叢,找到了固定樁。
這并不意味著危險就能馬上解除了,在排除絆發雷的時候,需要穩住固定樁,一旦使固定樁偏離,就有可能拉開插銷擊發絆發雷。
與此同時,鐘興國一手扶住拉線,慢慢地摸向了作為絆發雷爆炸裝置的白眼狼制仿s聯f1手榴彈,撥開草叢,剝去周邊的土壤,絆發雷露出了它猙獰的面孔。
鐘興國穩穩地握住了擊發裝置,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剪向插銷處的拉線。
隨著“嘎嘣”一聲清脆的響動,拉線應聲而斷,他緊繃的神經這才放松下來,長長地舒了口氣。
緊接著,鐘興國熟練地將斷掉的拉線纏繞在地雷上,確保它不再構成威脅。
隨后,鐘興國又以同樣的冷靜與果敢,如法炮制地拆除了第二顆地雷。
至此,籠罩在他們頭頂的死神陰影終于被徹底驅散了!
在排雷的生死瞬間,鐘興國展現出了非凡的冷靜與智慧,他的英勇行為很快傳遍了軍營。
133師的偵察參謀譚不凡,這位被譽為“偵察英雄”的英模代表,在各地的巡講活動中,深情講述了鐘興國的事跡。
在一次巡講間隙,一群敏銳的記者圍住了譚不凡,從他口中挖掘出了鐘興國的感人故事。
記者們被深深打動,他們決定將這份英勇與無私傳遞給更多人。
于是,一篇題為“他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的文章在報紙上赫然登出。
文章以細膩的筆觸,較為詳盡地記錄了鐘興國這位老兵在排雷現場排除連環絆發雷的驚心動魄過程。
每一個細節都彰顯了他的英勇與果敢,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那份生死瞬間的緊張與震撼。
鐘興國的名字,也因此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英雄符號。
而在那緊張肅穆的前線指揮所內,參謀長劉之野的耳畔,再度回響起了“鐘興國”這個響亮的名字。
他細細回想,恍然驚覺,那個曾經青澀、帶著書卷氣的大學生新兵,歷經風雨洗禮,已然蛻變。
部隊黨委給鐘興國記了二等功,火線入黨提干。
不久后,鐘興國又被任命為葛小虎分隊的尖兵組組長。
一天黃昏時分,葛小虎分隊再次踏上了征途,他們沿著蜿蜒曲折的山間小路,堅定地朝著敵軍的某個高地進發。
在這一行人中,走在最前端的依然是那位身手矯健的尖兵組組長——鐘興國。
他頭戴一頂草綠色的鋼盔,那鋼盔在夕陽的余暉下閃爍著微光。他的眼神機警而銳利,時刻注視著前方,仿佛能洞察一切潛在的危機。
在鐘興國的引領下,整個隊伍如同一條靈活的蛇,穿梭在山林之間。
他們時而弓著身子,小心翼翼地鉆過茂密的灌木林;時而拉著藤條,像蕩秋千一般輕盈地躍過一道道溝壑;時而又躡手躡腳,小心翼翼地挪動著步伐,生怕發出半點聲響;時而又大步流星,以驚人的速度向前沖刺。
就這樣,他們走過了大約十多公里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