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盡快破案,總部當天就緊急從全國各地抽調來了刑偵專家、痕跡專家、畫像專家、雕塑專家、法醫加入了專案組。
第二天一早,一位來自醫學院的法醫專家,和一位從電影制片廠請來的化妝師開始了一項特殊的工作:為這具殘破的尸體修復面容。
他們需要讓這張臉恢復到足以辨認的程度。
化妝師小李已經在電影圈工作了十五年,修復過無數演員的妝容,但還是第一次面對這樣的“客人”。
小李小心翼翼地用特制顏料填補傷口,試圖讓這張臉重現生命最后一刻的樣貌:方圓臉,小眼睛,高顴骨,臉上還有些粉刺疤痕。
“你看他的發根,”小李指著死者的頭發說,“是白色的,應該染過。這個年紀就有白頭發,很可能是少白頭……”
專家利用刑偵手段,專案組復原了三幅畫像,都是從男尸的遺骸中推測出來的。
得到了大致的信息,此人臉部比較方,眼睛不大,年齡在35歲左右,身高大約1米7。
他的體型非常健碩,有很多肌肉,不過皮膚是很黑的,也比較粗糙。
最為有用的一個線索是,他的耳朵旁邊有一個疤痕。
只是單憑這些信息,很難將兇手的身份給找出來。
好在現場留下的另外一些痕跡,帶給專案組很多線索。
第一個重要線索與衣服碎片有關,雖然男子的尸體被炸得稀碎,衣服也被銷毀得差不多了,但專家組仍然分析出有用信息。
他的鞋子是c平鞋廠生產的,上衣是來自燕京服裝二廠的勞動工作服,下半身則穿著一條軍用褲子。
由此可以推測出,這名男子是喜歡穿軍裝的工人。
專案組立刻拿著男子的肖像,在燕京附近的工廠輪流問詢。
可是市局的刑警們將所有燕京周邊的工廠和農場都走遍了,都沒人認識畫像上的人。
附近的部隊和政府機關也得到了畫像,只是他們也沒有見過此人。
更讓專案組頭疼的是,他們放出了懸賞令,卻引來一大批投機取巧之。
這些無恥之竟然徒企圖用假消息來騙取懸賞金,這無疑又增加了專案組工作的困難。
可人海茫茫,到哪里找這么一個沒有任何身份證明的人呢?
兇手身份的調查困難重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轉機居然出現在三粒小米上面。
這時,有位剛來專案組的專家就發現;
在兇手被炸碎的工作服口袋里,發現的那三粒小米是紅色的,和一般的黃小米不一樣。
原來,這種小米是西山省那邊用來釣魚的餌料,這個重大發現令刑偵專家欣喜若狂。
于是,在兇手畫像上又多了一條,從西山省來,喜歡釣魚,最近失蹤。
這個線索非常重要,專案組馬上加到懸賞令中,最新的協查通告縮小了范圍。
很快就得到了收獲。
11月2日這天,一位熱心群眾告訴走訪的民警。
她說畫像這人很像她的鄰居汪大剛。
汪大剛本人就在西山y城的拖拉機廠工作,喜歡釣魚。
個頭年齡都符合,就是有一條不符,汪大剛有些少白頭,但是畫像上頭發是全黑。
通過法醫鑒定,犯罪嫌疑人的頭發有染過的痕跡。
對上了,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專案組馬上打電話詢問這個拖拉機廠,果然發現了不對勁。
這名叫做汪大剛的工人失蹤好幾天了,這人的愛好就是釣魚。
專案組立即調取了汪大剛的資料,京城人,初中畢業后,響應國家知識青年下鄉的號召,到西山插隊,成了一名知青。
前幾年入伍,四年前復員,被分配到y城某拖拉機廠工作。
專案組上下是興奮不已,這汪大剛的年齡、身高、經歷都和專案組的畫像高度吻合。
但是,萬一汪大剛還在城y沒有回京呢?
專案組連夜派周衛國帶人趕到了y城調查。
調查結果非常巧合。
汪大剛是10月28日晚上9點多鐘出去后就沒再回來,29號也沒去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