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時間沒有那么趕,劉之野一行人就沒有在坐運輸機。
而是選擇了乘坐比較舒適的民航飛機回去。
停機坪上,幾名游客拎著大包小包正向客機走去。
遠處看去,兩個登機口井然有序,地面修建的水泥混凝土跑道也寬敞平坦,人數看起來也不是很多。
不多細數起來,這年頭國內的大飛機也不多。
這時的航運飛機,載客量不多,一般也就幾十人。
載客量一百人以上的中大型飛機全國只有十幾架,機場不足一百個,年旅客運輸量也就三百多萬人。
這樣的情況下,坐飛機自然是一件很潮流的事情。
劉之野他們乘坐的是一架運7-100型客機。
這是夏國民航主線上首次采用的國產客機。
這款機型由西飛公司基于運7進行改進,使用國產設備對其進行民航化,成為一款小型客機。
擁有52個座位,并裝備了空調,累計向各航空公司交付了50架,為國產飛機市場打開了局面。
這會兒國內客運飛機大多并不是后世常看到的空客,而是運-7,tu_154還有146。
這時候的旅客登機的梯子也不是像后世的客梯車,可以折疊起來收在飛機上。
雖然飛機不怎么樣,但是飛行員的技術一流。
這年頭的飛行員,可都是軍人出身。
改革開放之初,國內的飛行員也都是“萬里挑一”。
這幾年飛行員的短缺難以滿足民航業發展的需求。
于是在今年,國內第十四航空學校便更名為夏國民用航空專科學校,專門培訓民用航空人才。
位于蜀省的該校首批公開招生那天,當地一輛輛公共汽車滿載著考生前往招飛體驗地,場面蔚為壯觀。
別人看報考的人多,但是錄取率非常低,飛行員錄取有嚴苛的要求。
“這是一次國第一批有高考分數要求的飛行員。”
這年頭坐飛機也不比后世那么享受。
前幾年,飛機的餐桌上吃的還是黃瓜茄子,所以基本上沒有航空餐食這一概念。
飛機餐有點像食堂盒飯,放在鋁制飯盒里發給乘客。
比較精致的飛機餐組合是,白水煮蛋配一塊蛋糕,或具有滬海特色的“大白兔奶糖”。
再人手一支口香糖,讓旅客在咀嚼中緩解乘坐飛機時的不適。
到了七十年代末,機上服務逐步完善。
空中餐食開始強勢升級,國內航班上,提供的食物除了普通餐食外,還包括京城烤鴨等地方特色美食。
此外,茅臺等白酒也曾經出現在一些航班上。
到了80年代初,夏國出現了第一個“萬元戶”。
飛機也不再是少數人的交通工具,雖然需持有單位的介紹信等證明材料提前申請,但它再也不是一個不可能的存在。
不過機票依然很貴,一張京城至春城的飛機經濟艙票價70元左右,這時候平均工資一月大概是40元左右。
手持一張手工填寫的登記牌,您就可以開啟一段旅途。
這時的安檢沒有后世先進的儀器,香煙、火柴都是可以帶上飛機的。
假如坐的是頭等艙,空乘小姐姐還會為您準備各類美食和酒水,京城烤鴨、牛排、西點、茅臺、太行、燕京啤酒這些都不在話下。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