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后,這些軍區大院里出來的年輕人,有的成了搖滾教父、有的成了著名小說家、有的是國內一流導演、明星、主持人……
這樣說大院子弟撐起了燕京半個娛樂圈,這話一點不夸張。
后來的燕京文壇“釘子戶”王嗍跟古董界大腕馬偉都就是兩個從小在軍區大院一起長大的好朋友,鐵哥們。
后來的著名導演馮曉剛也是跟馬偉都、王嗍這一群大院子弟玩在一起,不過他加入的時候比較晚了。
多年后馮曉剛還特別拍了一部電影,就叫《老炮兒》,管琥導演,他自己做監制,還親自出演了“六爺”這個角色,過了一把癮。
同樣都是軍區大院子弟,馬偉都是從空軍大院出來的。
空軍大院在所有軍區大院里也是最牛的,馬偉都后來談起空軍大院門口墻壁上刻著的大字“全力以赴務殲入侵之敵”,還是一副躊躇滿志的樣子。
說起這馬偉都,他還是劉之野的熟人,確切地說他是“破爛候”新收的徒弟、閆解成的師弟。
說起這些未來的有頭有臉的大佬,如今還只是剛踏入社會的毛頭小伙子,均未成名。
后世人稱“馬爺”的馬偉都如今還只是“小馬”,不過已露崢嶸。
剛下鄉回來沒幾年的馬偉都是一名只有小學文化的銑床工。
但是成為一名工人的馬偉都,并不滿足這時的生活現狀,他還有更高的追求。
每天的他和時間賽跑,用盡一切時間就會抓緊讀書去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馬偉都通過閱讀大量的書籍和長時間文學素養的積累,再加上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在寫作上面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
讓馬偉都成名的的處女作作品《今夜月兒圓》這會兒沒未發表。
這要等明年他在《夏國青年報》上發表,一時間馬末都才響徹文壇。
打那起,馬偉都才正式開始了創作,并成功發表了幾篇小說。
喜愛讀書寫作的馬偉都,后來又調入了《青年文學》雜志社當編輯。
相比馬偉都,王嗍出名還要晚一些。
等馬偉都出名后,王嗍才發表了短篇小說《海鷗的故事》,不算特別有名氣。
到了十年后,馬偉都和王嗍、劉振云等人一起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
改編創作了不少當時非常有影響力的電視劇,其中包括《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等,王嗍等人這才成了腕兒。
所以說他們幾個的黃金年代要晚十年才來。
王嗍這人才氣重,痞氣也重,這些在他的小說中表現地尤其明顯。
文壇素有文人相輕的習慣,王嗍后來在整個燕京文學圈兒并不受待見。
因為王嗍本人的性格是又狂又痞,他心里想什么絕對說出口,評論于秋雨不能算作家,頂多就是一個游山玩水的人寫了一點心里的感悟罷了;
他評論說于丹青是戴著市場的高帽子在講《論語》,沒有一點意義。
到后來王嗍得了文壇“釘子戶”得“美名”,也成了人人敬而遠之的“噴子”。
如果不是有馬偉都的幫襯,王嗍的才華也許得不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而痞子王嗍評論馬偉都就一句話:“就是一個倒騰古董的”。
這話不假,除了愛好文學,馬偉都最大的愛好就是收藏古董,而且因為收藏古董后來身家頗豐。
說起這馬偉都喜歡上收藏古董還頗為傳奇。
馬偉都上到小學四年級就輟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