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軍區首長劉之野等人,郭連長就邀請營長易援朝和吳副營長中午在他們連吃午飯。
吳副營長說:“午飯就不能在你們連吃啦,已經通知下午觀看明年參加大比武集訓隊教員們的隊列表演,他們都是接受特種訓練的優秀教員,我們也要開一開眼界。”
“那就讓我們回營部飯堂吃完午飯休息一會兒,下午再繼續吧。”易援朝說著就和吳副營長一起騎上自行車趕回了營部。
且說,劉之野一行人沒有留在易援朝他們營而是直接去了下一個部隊駐地。
這年前沒幾天了,時間比較緊,他想盡量的多跑一些基層部隊摸摸情況,另外給基層官兵帶去軍區領導們的新年問候。
“談心時,我們須站在同志的地位,用誠懇的態度和他說話;干部,特別是和士兵接近的基層干部……基層至上、士兵第一,是我黨我軍一直以來的光榮傳統。”
在劉之野的專車上,他與孫副政委暢談軍隊的思想建設問題,給予了一些建議。
孫副政委是老政工出身,他沒想到眼前這位歲數比他小很多,卻是軍事主官的年輕領導,不光是在軍事指揮上有一套,這思想建設上也是別出心裁。
孫副政委佩服地道:“領導說的對,基層官兵是部隊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
離開基層官兵,再宏偉的戰略也不能實現。
這關心關愛基層官兵有很多種方式,其中之一就是想方設法為基層排憂解難。
解難是最好的關心,幫困是最好的服務。
推動基層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尤須重視解決好官兵的“一切問題”,真正激發基層內生動力,提高基層治理水平……”
劉之野與孫副政委比較談得來,倆人是越說越投緣,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就這樣,兩位軍區領導帶著身邊的工作人員,風塵仆仆地來到了山海關腳下某守備連駐地。
劉之野有一個老習慣:有時他下連時,會突然改變視察目標,這時他會交代身邊的工作人員不要事先通知連隊。
這次也沒有例外。
等劉之野他們來到該連隊駐地的時候,正趕上這個連的指戰員們打靶回來。
天快黑了,工作人員出去張羅膳食,他則走進戰士的宿舍,詢問打靶的成績和平時的訓練情況。
戰士們看到軍區首長來看望大家,非常高興,爭先恐后地向他匯報著情況。
突然,“乒——”一聲槍響,緊接著“乒——”又一聲槍響,擾亂了連隊駐地的平靜。
功夫不大,守備連連長秦西平急匆匆地跑來了:“報告首長,一個姓李的新戰士,擦完槍后把實彈和教練彈混裝在一起了,驗槍時走火,人倒沒有傷著,只是把我嚇壞了。我還以為……”連長越說越氣:“這個熊兵,平時就吊兒郎當,這次我非處分他不可!”
劉之野笑了笑,擺擺手說:“不,先不要處分,槍走火固然是壞事,但只要人沒傷著就好。以后要堅決杜絕。”
秦西平怒氣沖沖,沒有吭聲。
劉之野看著這名連長的神情,不放心地說:“西平同志,走火這件事,是什么教訓就是什么教訓,處理時不要跟我在不在連隊聯系起來,啊?”
秦西平嚷嚷著說:“首長,這怎么成?這次不給他點厲害看看,下次他還捅漏子,決不能放過他。”
隔墻有耳。
連長的話不知怎么傳到了那位槍走火的小李的耳朵里。
走火之后,小李心里本來就忐忑不安:“是挨批評,還是受處分?”
小李的心如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