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雖然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在劉文的帶領下,靈苔地區的各項事業仍然取得了顯著進展。
特別是在應對自然災害、社會穩定、推進團結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
可是要想人們生活幸福安康,脫貧致富才是最主要的手段。
“在原單位,我的辦公室在9層,腳下是薄薄20公分厚的樓板。
在這里,我的辦公室在房前屋后、田間地頭,腳下是厚厚的三千丈黃土。
現在的我,感覺生命的價值像這塊黃土地一樣厚實。”這是剛來苔縣任縣高官劉文的心聲。
剛來這里時,這個邊遠小縣城的貧窮面貌和當地老百姓的淳樸善良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從那個時候開始,這位“60后”的年輕人心里就埋下了一顆想改變這種貧窮落后面貌的種子。
苔縣是西北集中連片特困區的國定貧困縣,地理位置偏遠、自然環境惡劣,貧困發生率高。
當初,劉文毅然決然地要求來此,著實讓他的同學同事以及領導們震驚不已。
憑他的自身條件和家庭背景,想去哪兒任職都不是難事,可他卻偏偏選了這個窮山僻壤的地方。
許多人都對劉文的選擇感到費解,然而他的父親劉之野卻對他表示支持:“你做得對,年輕人就該勇于擔當,身為黨員就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再艱苦的條件,難道能比在南疆浴血奮戰的將士們更苦?”
“你的弟弟在前線已兩年多,期間重傷住院,傷好后又堅決重返前線……”
父親的支持,讓劉文堅定了信心。
從到苔縣工作的第一天開始,劉文就開展了密集的調研工作,面對不熟悉的山路,曾經摔倒導致腳趾骨折過;
由于下鄉長時間不喝水,誘發了尿路結石;
因為飲食的不規律,導致免疫力下降,得了帶狀皰疹……
但是這些原因并沒有讓他退縮,在靈臺苔縣工作以來,他沒有請過一次病假,沒有休過一天節假。
支撐著他的,是一顆要時刻為老百姓做實事的初心,是一腔要盡快改變靈苔縣貧窮落后面貌的熱血。
通過多次走訪貧困村、與困難群眾拉家常等方式,劉文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靈苔縣的干部群眾講起佳縣的紅棗和羊肉等特色農產品,有講不完的話,說不完的好,但也充滿了無奈。
因為論名氣,紅棗不及清澗、羊肉不及橫山,但品質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靈苔縣地域廣闊是紅棗之鄉,正常年產紅棗4-6億斤,是夏國有機紅棗第一大縣。
紅棗飼料含有動物所需的維生素p和容易被動物吸收的糖分和蛋白質,可以有效改善飼料的轉化率,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同時,靈苔縣白絨山羊養殖歷史悠久,品質優良,但也因規模化養殖較少,效率低、收益差,缺乏品牌效應。
“守著兩項優勢資源仍改變不了貧窮落后的面貌,關鍵就在于資源缺乏整合,難以形成優質資產。”劉文心想。
在調研過程中,劉文和扶貧工作隊發現食用了落地紅棗的山羊肉質鮮嫩,沒有膻味,因此啟發了將兩種特色資源結合、打造屬于自己品牌的設想,“紅棗羊”項目應運而生。
然而當下,如何把產品銷售出去并打響知名度,成了劉文以及靈苔人民面臨的最大難題。
劉文并未一味地單打獨斗,他認為家中的部分資源可以加以利用。
隨后,劉文分別給母親甘凝以及在宣傳部門工作的大姐打去電話。
面對大兒子的求助,甘凝思索良久,認為自己不能從行政方面介入此事,但可以在商業方面為劉文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