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地區,尤其是劉家莊一帶,地處太行、燕山的余脈,層巒疊嶂的地形造就了獨特的自然景觀。
這里不僅保存著眾多歷史悠久的古村落,還分布著大量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名勝古跡,堪稱一座天然的“露天博物館”。
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劉家莊地區審時度勢,將“文旅產業“確立為區域發展的重點方向。
多年來,劉家莊通過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完善旅游配套設施,使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現已成為僅次于輕工業和電子工業的第三大支柱產業,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元代馬致遠用寥寥數筆勾勒出古道美景;
駝鈴聲聲,客商絡繹,在老舍先生筆下,祥子也從這里走過。
這里是位于燕京西山劉家莊一帶的京西古道,盤桓蜿蜒,自燕京城一路向西,通達北河、西山、北蒙等地,與草原絲綢之路相連。
作為西山永定河文化及長城文化重要歷史承載,京西古道自古以來就承擔著民族融合、軍事防御、商貿物流、宗教活動、城市供給等多元功能,是京西地區古代文明重要標志。
在首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京西古道被評為“100項重大新發現”之首。
“千年古韻,今朝新聲。”
今年,8月6日,劉家莊地區聯合“京西文旅集團”、旅游總局等單位首次搞了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
推出“古道拾遺”非遺體驗路線,將京西古道沿途景點、非遺項目結合起來,讓游客在飽覽自然風光的同時,感受非遺魅力。
李則凱四人驅車沿永定河向下游駛去,他們身后劉家莊地區的高樓大廈逐漸被座座山巒所代替。
慢慢地,遠處重山越來越近,若隱若現的山景變得十分清晰。
這里便是妙峰山下的水域嘴村,素有“京西古道第一村”的美譽,坐落于永定河畔,村的后山上便是京西古道。
“在古代,從大西北運來的所有貨物基本上都要通過這條古道運入bj,成為當時支撐燕京的重要道路。
因此與長城文化、大運河文化類似,古道文化也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隨行的文旅集團員工劉小敏向李則凱三人介紹道。
不同于大家的固有認知,京西古道并不只有一條線路,而是多條相互連接、功能不一的線路組成的網狀道路體系
其東連燕京,可南下京杭大運河;西通章家口,可外接草原絲路,涉及京西平原地區、燕京西山及涿鹿、淮來等部分地區,面積近萬平方公里。
當前,劉家莊地區現存的古道共38段,全長約684公里。
“北道是最原始的一條線路;中道現在也被叫做玉河古道,主要功能是運輸煤炭;
而南道則會途經潭柘寺,從模式口或者廣安門進京。”
在古道博物館,劉小敏指著沙盤向李則凱介紹京西古道沿途的一些重要點位,“古時候通過這條古道運往京城的貨物包括煤、鹽巴、皮毛、茶葉以及來自西部的大量貨品。”
李則凱一行進入京西古道景區,歷史氣息撲面而來,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條陡峭的石路,曲折蜿蜒,在深山中鋪展開來。
一路走去,能夠看到曾經粗糲的石板已然被磨得油亮光滑,而大小不一、深淺各異的蹄窩成片出現。
李則凱聽劉小敏說,這是因為早年間西山之中馱隊常年不斷,牲畜的鐵蹄在堅硬的石面上踏出了許多深深淺淺的蹄窩,因為腳掌前后力度的差異,蹄窩的深淺、形狀也就不同。
現今這些蹄窩在古道上有多處遺存,成為古道昔日繁榮的重要見證。
“自遼金以來,永定河流域建材、燃料、糧食大量運往京城,京西古道快速發展;
及至明清、民果,京西古道已然成為京城能源供給重要通道,商賈往來,馱隊不斷,更是一派繁忙景象。”劉小敏不愧是“京西文旅集團”的優秀導游,每一處景點的來歷她都了如指掌。
劉小敏就這樣一邊走,一邊向李則凱們講述千年京西古道昔日的繁盛。